数智化技术在大班语言故事创编活动中的运用实践
孙芳
昆山开发区仁宝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335
一、引言
语言故事创编是发展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传统语言活动中,幼儿常因缺乏情境支撑、表达机会不均等问题导致创编兴趣低落、故事结构松散。随着《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推进创新应用” 的要求,数智化技术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方案。
某市开发区某市幼儿园作为区域学前教育数字化实践园,近年来尝试将 AR、AI 等技术融入语言教学。研究发现,5-6 岁大班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和自我中心性特点,而数智化技术创设的沉浸式场景、交互式体验恰好契合这一发展需求,能有效搭建从具象感知到抽象表达的桥梁,为故事创编活动注入新活力。
二、数智化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撑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数智化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 “学习脚手架”,如 AR 技术将抽象故事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立体形象,AI 语言模型通过即时反馈回应幼儿的创意表达,这些都符合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理论中对有效教学支架的要求,使幼儿在支架支持下逐步提升故事创编能力。
(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殊性需求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语言积累,但在故事创编中常表现为情节单一、角色扁平、逻辑不连贯等问题。数智化技术的多模态呈现方式(视觉、听觉、触觉)能同时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建立事物间的关联认知。杭州市萧山区开悦幼儿园的实践证明,当幼儿通过 AI 虚拟同伴进行对话时,其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和完整性均有显著提升。
三、数智化技术在故事创编活动中的实践策略(一)情境创设:AR 技术激活故事想象
在故事创编的素材积累阶段,利用 AR 互动投影技术构建沉浸式情境。借鉴开悦幼儿园 “节气博物馆” 的经验,某市幼儿园设计了 “某市老街探险” 主题活动:教师通过 AR 技术将某市周庄古镇、锦溪古桥等本土文化场景投射到活动室地面,幼儿佩戴智能手环进入虚拟场景 “探险”,收集 “小桥”“乌篷船”“油纸伞” 等故事元素。AI 观察记录系统同步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自动生成 “水乡动物”“古镇传说” 等个性化创编主题,为后续创作奠定基础。
(二)互动生成:AI 对话拓展故事维度
针对传统故事接龙中幼儿参与不均的问题,引入 AI 语言大模型构建多角色互动场景。改编 “慌张先生” 教学模式,教师先预设故事开端(如 “小螃蟹在某市湖边发现了一个神秘盒子”),幼儿通过语音交互与 AI 生成的 “小螃蟹”“老乌龟” 等角色对话。AI 系统能识别幼儿的语音输入,基于某市地域文化生成符合逻辑的回应,如当幼儿说 “盒子里有桂花糕”,AI 角色会追问 “这是不是正仪青团的原料呀”,引导幼儿将本土元素融入情节发展,丰富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创意表达:数字工具支持多元输出
在故事呈现阶段,整合剪映软件、DeepSeek 人工智能工具等支持幼儿多元表达。参考萧山区幼儿 “AI 家乡故事库” 的建设经验,幼儿可选择三种输出方式:用绘画软件创作故事分镜,通过豆包 APP 将语音讲述转化为文字脚本,或使用简单的 3D 建模工具制作故事角色。某市幼儿园特别设计了 “数字故事漂流瓶” 活动,将幼儿作品上传至区域幼教共同体平台,与其他园所幼儿开展跨园互评,如幼儿在评论区留言 “我去过故事里的千灯古镇”,促进语言交流与文化认同。
四、实践案例:“某市三宝奇遇记” 创编活动实录
1. 运用 AR、AI 等技术探索某市文化元素,创编包含角色、情节、结局的完整故事;
2. 能使用数字工具呈现故事,提升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创造性。
(二)活动过程
1. 情境导入:教师用 AR 技术呈现某市三宝(并蒂莲、琼花、锦溪古桥)的动态场景,幼儿佩戴智能手环 “触摸” 虚拟植物,触发 AI 解说员介绍相关传说,积累故事素材。
2. 情节建构:幼儿分组选择角色,通过语音交互与 AI 角色对话发展情节。如一组幼儿与 “并蒂莲精灵”对话时,AI 根据幼儿输入生成 “花瓣消失之谜” 的情节线索,引导幼儿构思 “寻找花瓣” 的冒险故事。
3. 创意输出:幼儿用剪映软件剪辑 AR 场景片段作为故事背景,录制语音旁白,部分幼儿尝试用DeepSeek 工具生成角色对话气泡,完成数字绘本制作。
4. 分享互评:作品上传至 “阅读银行” 平台,幼儿通过平台评论功能交流想法,如 “我觉得可以给琼花仙子加个某市话咒语”。
(三)活动成效
活动后观察显示,幼儿故事中包含的本土文化元素平均增加 3.2 个,故事完整度(包含起因、经过、结果)提升 65%。教师反思发现,数智化工具有效解决了传统活动中 “幼儿表达机会不均”“情节发展碎片化” 等问题,特别是 AI 的即时反馈功能,让内向幼儿也能积极参与创编。
五、讨论与反思(一)技术应用的适宜性原则
实践中需把握 “辅助而非替代” 的原则。正如开悦幼儿园教师的经验所示,技术应作为师幼互动的纽带,而非简单的教学工具。在故事创编中,教师需提前筛选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技术功能,如将复杂的 3D 建模简化为拖拽式操作,确保技术服务于语言发展目标。
(二)家园协同的重要性
通过巧智绘智慧平台的 “家园共育” 模块,将幼儿的数字故事推送至家长端,邀请家长参与 “故事续编” 互动。这种方式不仅延伸了教育场景,也帮助家长理解数智化教育的价值,形成教育合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部分幼儿在技术操作上仍需协助,未来可建立 “幼儿技术小导师” 制度,利用幼儿对数字工具的天然敏感性,促进同伴互助学习。同时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严格遵守教育数据安全规范,保障幼儿信息安全。
六、结论
数智化技术为大班语言故事创编活动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情境创设、互动生成和多元表达的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创编兴趣,提升了语言能力。某市开发区某市幼儿园的实践表明,当数智化技术与本土文化、幼儿生活经验相融合时,能构建更具生命力的语言教育生态。未来需继续探索技术、教师、幼儿三者的最佳互动模式,推动学前语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 [Z]. 2025.
[2] 杭州市萧山区开悦幼儿园。数字技术介入 幼儿园教学变了样 [EB/OL].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04-06.
[3] 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云端共育:万名幼儿开展了一场跨越萧山的阅读之旅 [EB/OL]. 浙江教育在线,2025-05-07.
[4] 巧智绘教育科技。儿童智慧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 [EB/OL]. qiaozhihui.net, 2025.
[5]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