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混凝土开裂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

王红军

临武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湖南郴州 424300

引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土木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建筑材料,因其具备高强度、良好的可塑性以及经济实惠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然而,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开裂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微小的裂缝虽然在初期可能仅仅影响到结构的外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贯穿性的大裂缝。这样的裂缝不仅会导致钢筋的锈蚀,还会引起渗漏等问题,从而显著地缩短了结构的使用寿命。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 70% 的混凝土结构病害问题都与裂缝有关。因此,系统地研究混凝土的开裂机制,并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确保工程的质量安全、降低长期的维护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混凝土开裂的常见原因

(一)材料因素

水泥作为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核心,其品种与性能直接影响水化过程与收缩特性。硅酸盐水泥因早期强度高、水化热大,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易产生温度裂缝;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虽水化热低,但凝结时间长,早期抗裂性能较弱。骨料作为混凝土骨架,其粒径与级配决定内部孔隙结构:级配不良的骨料会增加水泥浆体用量,增大收缩趋势;含泥量超标的细骨料则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界面过渡区强度,形成裂缝薄弱点。此外,外加剂掺量不当会改变混凝土凝结时间与流变性能,如减水剂过量导致泌水离析;掺合料活性不足或颗粒级配不合理,将影响混凝土密实度与体积稳定性。

(二)施工因素

配合比设计是控制混凝土性能的关键环节。水胶比过大直接降低混凝土强度,加剧干缩变形;砂率过高会增加浆体需水量,降低弹性模量,引发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层厚度过大、浇筑速度过快易导致振捣不密实,形成蜂窝、孔洞等缺陷;振捣时间过长则造成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产生沉降裂缝。养护环节对混凝土强度发展与抗裂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早期缺水使水泥水化不充分,表层混凝土因水分快速蒸发产生干缩应力,当应力超过抗拉强度时即引发裂缝。

(三)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是混凝土开裂的重要诱因。浇筑后水泥水化放热使内部温度急剧升高,与表面形成较大温差,产生热应力;降温阶段混凝土收缩受约束,导致拉应力集中。环境湿度波动影响混凝土水分迁移,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 80% 时,混凝土内部水分向外界扩散,产生干缩变形,若变形受限制则形成裂缝。此外,结构超载、基础不均匀沉降等荷载作用,会在混凝土薄弱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超过材料极限抗拉强度时引发裂缝扩展。

二、混凝土开裂的防治措施

(一)优化材料选择与使用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建设时,根据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对性能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比如大型基础、大坝等,为了减少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即水化热,建议优先选择低热水泥或者在混凝土中掺加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微粉等,以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而对于水工混凝土,例如水坝、桥梁等长期与水接触的结构,应选用抗硫酸盐水泥,以提高混凝土的耐腐蚀性能,确保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混凝土的配制过程中,对骨料的质量控制同样至关重要。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不应超过 15% ,以避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细骨料的含泥量则需要控制在 3% 以下,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和裂缝。此外,通过采用连续级配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内部的空隙率,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整体性能。在混凝土中添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时,必须通过适配试验来确定最佳的掺量。例如,使用聚羧酸系减水剂可以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胶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同时,复掺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减少泌水和离析现象,同时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使用寿命。

(二)规范施工工艺

在进行科学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多个关键因素,包括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以及施工时的性能表现。为了达到最佳的混凝土性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正交试验来精细调整和优化关键参数,如水胶比、砂率以及外加剂的掺量。在混凝土的浇筑阶段,采用分层分段的连续施工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确保每一层的厚度保持在 300 到 500 毫米之间,从而有效避免因施工中断而产生的冷缝问题。振捣过程中的操作原则是“快插慢拔”,这一原则的遵循能够帮助我们防止混凝土过振或漏振,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此外,养护措施是整个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需要从开始到结束贯穿始终。为了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持续湿润,可以采取多种养护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定期洒水养护,或者喷涂专用的养护剂。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还需要特别设置测温系统,以实时监控混凝土内部与外部的温差,确保这一温差不会超过 25°C ,从而避免因温度应力导致的裂缝问题。

(三)环境适应性措施

为了有效应对温度裂缝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选择在低温时段进行作业,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由于温度过高而产生的裂缝。此外,通过使用冰水进行搅拌,可以显著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从而减缓其硬化过程中的温度上升。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度,可以在结构内部埋设冷却水管,这些水管能够有效地将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带走,从而降低温度应力。为了适应温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还可以在结构设计中合理设置伸缩缝和后浇带,这些设计可以释放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应力,防止裂缝的产生。针对湿度变化,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涂抹一层憎水性防护涂层,这种涂层能够有效阻止水分的侵入,减少因湿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另外,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中添加保水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它能够延缓水分的散失,保持混凝土的湿润状态,从而减少因干燥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在结构设计阶段,加强荷载计算和地基处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增加构造配筋,设置圈梁与构造柱等措施,可以显著提高结构的整体性,确保结构能够承受预期的荷载,避免因超载或不均匀沉降而引发的裂缝。

三、结语

混凝土裂缝由材料特性、施工不当和环境因素引起。减少裂缝需优化材料、规范施工流程,并增强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例如,改善设计减少温度和化学影响。

未来研究需开发新型抗裂材料如纳米改性混凝土和自愈合混凝土,并结合智能监测技术进行早期预警和精准防控,以提高结构耐久性,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庄海杰 . 混凝土开裂原因及处理技术研究 [J]. 广东建材 , 2017, 33 (05):57-58.

[2] 徐岩 , 张迪 . 浅谈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J]. 科技与企业 , 2015,(10): 137.

[3] 李超 . 桥梁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J]. 交通世界 ( 建养 . 机械 ),2013, (01): 252-253.

[4] 王成勇 . 浅谈混凝土开裂原因及处理方法 [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 2010,(31): 146-147.

[5] 孙小巍, 丁洪伟, 杨猛, 李文学. 混凝土早期开裂成因及预防措施[J]. 建材技术与应用 , 2007, (06):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