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问题的研究

作者

贾晓卉

邢台市隆尧县固城中学 055350

引言

表现性评价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制于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农村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分析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构建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表现性评价框架,旨在推动数学评价从知识考查向能力培养转变,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一、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视角下,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展现其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差异化评估的依据,承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同智能表现方式。从内涵特征看,表现性评价具有三个核心特质:一是情境真实性,评价任务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过程开放性,允许多样化的问题解决路径;三是发展性功能,注重通过评价促进学习改进。这种评价方式尤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以及交流表达能力,与传统纸笔测试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水平。

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标准体系缺失问题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实施表现性评价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多数学校尚未建立与数学核心素养相匹配的表现性评价指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凭经验判断,导致评价结果主观性强、可比性差。评价维度的设定过于笼统,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数学思维、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真实水平。同时,不同教师对同一表现任务的评分标准理解不一致,严重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这种标准缺失的状况使得表现性评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二)教师专业能力不足问题

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普遍面临专业能力短板,许多教师对表现性评价的理念理解不深,仍习惯于传统考试评价模式。在任务设计方面,缺乏创设真实数学情境的能力,难以开发出高质量的表现性任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表现的专业技能不足,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此外,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缺乏系统的评价培训机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三)资源配置与实施条件限制

农村学校在实施数学表现性评价时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硬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场地支持复杂表现任务的开展;软件方面,缺少专业的评价工具和案例参考。班级规模过大也增加了教师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表现的难度。同时,农村家长对表现性评价的认知不足,难以配合学校开展相关活动。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表现性评价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推广面临巨大挑战,亟需寻求适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

三、优化农村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本土化评价标准体系

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特点,开发适切的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是首要任务。应当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框架,结合农村学生生活经验,设计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维度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要体现梯度性,设置基础级、发展级和拓展级要求,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重点开发与农村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数学任务,如农田测量、农产品统计等实际问题,增强评价的适切性和真实性。同时建立评价样例库,提供不同表现水平的典型案例,帮助教师准确把握评价尺度。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持续完善标准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教师评价能力建设

提升农村数学教师的评价素养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要构建 " 理论培训 + 实践指导 + 反思提升 " 的教师发展模式,通过工作坊系统培训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技能。建立县域教研共同体,组织教师共同开发评价任务,分享实施经验。重点培养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掌握记录和分析学生数学表现的技术方法。同时,为教师提供评价工具包,包括任务设计模板、观察记录表、评分量规等实用资源。通过建立教师评价能力认证制度,激励教师持续提升专业水平,为表现性评价的常态化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三)创新资源保障机制

破解农村学校资源约束需要创新保障机制,整合县域教育资源,建立共享型数学实验室,配备必要的测量工具和实验设备。开发低成本的表现性评价工具包,利用日常物品设计数学探究任务。建设数字化评价资源平台,提供任务案例、评价标准和实施指南等在线支持。重点探索 " 家校社 " 协同模式,邀请家长参与生活化数学任务的评价,利用社区资源创设真实评价情境。同时,优化班级组织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缓解大班额带来的观察压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评价机会。

(四)完善评价反馈系统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发挥表现性评价发展功能的重要保障,设计多维度反馈工具,包括学生自评表、教师评语模板和家长观察记录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数学表现。实施 " 评价 - 反馈 - 改进 " 的循环机制,定期向学生提供具体的发展建议。重点开发可视化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不同数学任务中的表现轨迹。同时建立评价结果运用机制,将表现性评价发现的问题作为教学改进的依据。通过开展评价反思会,组织师生共同分析表现结果,制定个性化提升计划,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结束语

本研究揭示了表现性评价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实施困境与改进路径,未来需加强农村教师评价素养培训,开发适切的表现性评价工具,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通过持续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农村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路芙蓉.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 ,2023.

[2] 代文霞 . 表现性评价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理科考试研究 ,2022,29(22):13-15.

[3] 刘泽旭. 表现性评价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的策略分析[J]. 理科爱好者 ( 教育教学 ),2021,(03):86-87.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表现性评价研究”(课题编号 25Y126) 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