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理论·实践·路径:英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

张嘉琦

马来西亚建设大学 甘肃兰州 730030

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5 年度一般课题“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甘肃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S[2025]GHB1340)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深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面临“文化折扣”与“单向输入”挑战。本研究质性分析揭示符号简化、语境重构、情感链接三大转化路径,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文化词汇量从平均 4.2 个提升至 11.7个(增幅178%),创意口号跨文化适配度达4.0/5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 2.8/5 分)。

一、理论溯源:文化自觉与英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学生在英语教育中是中华文化的“转译者”,通过语言实践构建文化主体性。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包含三重维度:自知之明(认知本民族文化内核,如理解“仁”是“克己复礼”的实践智慧,“和”文化是“和而不同”的包容哲学)、传承创新(结合当代语境发展传统文化精髓,如将“孝道”转化为“代际互助”的现代家庭伦理)、对话意识(跨文化交流中平等寻共通价值,如探寻“家”的情感内核、“环保”的生态智慧)。

Byram 跨文化能力观强调对自身文化的批判性理解是跨文化沟通的前提,提醒英语教育要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文化,避免“西方中心”误区。习近平总书记相关思想为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指明方向,毛泽东相关理论为文化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转化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实践探索:传统文化转化的实证研究(一)现状分析: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全国12 所高校英语教材抽样(24 册)显示,西方文化内容占比 73.5% (聚焦欧美历史、节日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仅占14.8%(多碎片化呈现) 中性内容占 11.7% 。320 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92%)表明,仅28%的学生能准确解释“ ”的完整内涵,61%的学生描述中秋节时仅提及“吃月饼”,34%的学生混淆“端午节”与“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文化渊源。课堂观察(16 节高校英语文化课,6 所院校)发现,87%的教师采用“讲授法”单向输出文化知识,学生参与度低;仅13%的教师尝试互动,且多局限于表层比较,缺乏对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

(二)创新设计:“五分钟微课+创意口号”模式的构建逻辑

针对上述困境,设计“短时长、高互动、强输出”模式,理论依据如下:认知心理学的注意力窗口理论认为人类注意力在5 - 10 分钟内达到峰值,“五分钟微课”聚焦单一文化主题,避免信息过载。创意任务的驱动性设计要求学生用≤15 个英语单词创作,包含核心文化符号与跨文化共鸣点,如学生作品“The dragon isn’t a monster but a symbol of power and luck in China”,破解西方对“dragon”的刻板印象。即时反馈的三维评价体系采用“文化准确性 - 语言地道性 - 传播有效性”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形成个性化“文化口号集”。

(三)成效验证:多维度的实验数据分析

量化结果显示,实验班 ω(n=60 ,新模式)与对照班 ,传统讲授法)8 周前后测对比,文化词汇量实验班从平均4.2 个提升至11.7 个(增幅 178%) ),对照班从 3.8 个提升至 $5 . 1 \arrows$ (增幅 34%) );口号质量实验班“文化深度”平均得分4.3/5,显著高于对照班 3.1/5;学习动机实验班“文化输出意愿”自评量表均值从2.9/5升至4.5/5,对照班从3.0/5 升至3.4/5。质性分析对120 份优秀口号作品(评分≥4.5/5)编码分析,提炼出符号简化(提取文化符号最核心特征)、语境重构(将中国文化置于全球共同关切语境)、情感链接(通过具体生活

场景引发共情)三大转化路径。

三、路径构建:传统文化转化的实施策略(一)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科学分层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三级螺旋上升课程模块:知识模块(基础层)目标是系统掌握文化术语与基本概念,内容包括“核心符号库”“节日体系”“哲学思想”,形式为微课视频及思维导图、在线词汇闯关游戏。理解模块(进阶层)目标是深度解析文化现象内在逻辑,内容聚焦“文化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转型”“地域文化差异”,形式为案例研讨、小组辩论。应用模块(创新层)目标是培养跨文化场景实践能力,内容模拟“国际文化节”等场景,训练学生用英语介绍文化,形式为项目式学习。

(二)育人环境:文化浸润机制的多维协同

物质环境方面,打造“可触摸的文化场域”,如“双语文化长廊”展示“二十四节气”英文谚语、“中国非遗”英文简介,“文化角”放置附二维码的传统工艺品可扫码听英文解说。朋辈影响方面,发挥“同龄人示范效应”,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同学用英语解释的文化内容比老师更生动易懂”,因此通过“文化工作坊”培养“学生讲师团”,完成创意口号创作任务。

(三)能力培养:实践训练体系的全景覆盖

校内实践包括角色体验和组织学生担任校园文化景点双语讲解员,要求用英语介绍文化密码;微视频创作,拍摄“1 分钟英语文化短视频”(主题如“我的家乡非遗”)优秀作品推送至国际学生社交媒体群组。社会服务包括博物馆合作,开展“文物英语导览”项目,学生为本地博物馆撰写英文解说词;社区服务,为外籍居民举办“中国文化沙龙”,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互动环节。技术赋能包括VR/AR 技术,开发“虚拟文化体验馆”;AI 辅助工具,利用Chatbot 模拟跨文化对话场景。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系统研究得出核心结论:理论上,费孝通“文化自觉”与Byram 理论构成文化转化的理论基石;实践上,“五分钟微课+创意口号”模式激活学生文化主体意识,验证三大转化路径可行性;路径上,“课程 - 环境 - 实践”三位一体策略可提供方案。未来研究可关注:开发“文化传播能力”标准化测评工具;探索AI 翻译技术应用边界;研究元宇宙等对跨文化教育的赋能。通过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英语教育有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华夏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王蔷,等.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2021(5).

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张嘉琦(1999.7—),女。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课程创新、课程思政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