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脚手架”成为后进生语文素养达成的“拐杖”

作者

叶朱彬

福清市嘉儒初级中学 350318

在实际的后进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塑造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入手,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拐杖”,并让学生借助教师搭建的“脚手架”,使学生融入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并让后进生在其他学生彼此帮助和相互启发中,实现语文问题解决的同时,学习新知识,促进后进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使得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能力被提升,实现整体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接力微课脚手架,反复学习,塑造后进生语用能力

大部分的后进生并不具备坚实的语文学习基础,往往因为某一个瞬间没听懂,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也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动性大大挫伤。对此,教师可以构建微课脚手架,尤其是针对后进生,设计“踮一踮脚”即可达成的微课学习目标,在让后进生消除内心抵触心理的同时,更让后进生愿意尝试,并使后进生在运用微课进行反复尝试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在开展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中,教师以陌生字词的教学为例,介绍此部分后进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并注重展示后进生的学习进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更让后进生在微课学习中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在此,简要介绍:

(一)蓝色字注音,或是结合拼音写汉字

1.嗡

2.卖弄

3.酝酿 [ ) (

4.稀 shu( )

5.抖sou

(二)解释词语,或是结合解释,写词语

1. 朗润:

2. 抖擞:

3. :有意显示、炫耀。

4.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5. :春天的开始,应当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尽早安排好。

在上述微课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注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项学习,并给予相应的星号标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竞争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使用规范,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巧借小组脚手架,鼓励发言,塑造后进生思维品质

大部分后进生的另一个特质是“懒”,在语文学习中“懒得听”“懒得想”“懒得说”,这也导致后进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较少。对此,教师可以巧借小组脚手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后进生在组员的鼓励中,积极聆听、积极发言、积极表达。与此同时,教师更需要为后进生创造平等、包容的环境,让后进生的发言获得肯定、鼓励,使后进生在发言中,学会灵活思考、思辨思考、深刻思考,促进后进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塑造。

例如,在开展七年级上册《散步》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下问题的探讨:从作者一家四口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到哪些内涵?请开展组内讨论,并分享本组讨论结果。在实际的小组讨论中,教师制定如下制度:后进生发言可得 3分,中等生与优等生发言可得 1 分。在此,分享后进生的发言:一家四口身上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尤其是对待道路的选择上,作者母亲对孙子的宠爱;作者对母亲的孝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后进生集体荣誉感,让后进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让后进生表达有理有据,塑造后进生优良思维品质。

三、应用生活脚手架,启发观察,塑造后进生审美能力

在后进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尤其是后进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在细节的品味中感受生活之美。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可以从生活化写作入手,启发后进生“放慢脚步”,欣赏生活中的美,如景色之美、人性之美等,并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呈现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促进后进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七下《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教师搭建生活脚手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某种植物,并借助植物所呈现之美,感悟植物背后的生命内涵,培养学生的独有审美能力。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则注重从鉴赏写作手法、写作手法与植物生命内涵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回忆文本的特点,并迁移到现实生活的观察中。在实际的落实上,教师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植物,尤其是从个人喜欢的角度入手,提炼出植物的独有品质。在此,分享一位学生的介绍:不夜城是芦荟的一种,呈现出花的形状。它不惧干旱,不惧严寒,喜欢阳光,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种植六年的不夜城竟然开花了。它的花和麦穗形状差不多,呈现黄色,像是染上了夕阳的颜色。我喜欢不夜城的这种不惧严寒,而有缓缓花开的品格。通过提供生活脚手架,让后进生从个人视角入手,去观察、表达,使学生以文字形式呈现心中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采用实践脚手架,唤醒认知,塑造后进生文化自信

通过实践脚手架的方式,让后进生在实践中,触动视觉、触觉,唤醒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文化自信心。在实际的实践中,教师主要从让学生拜访文化古迹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由来,激发学生对古人智慧的敬佩,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例如,教师每个学期,带领学生拜访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农耕文化,尤其是将农耕文化与语文古文相结合,使学生增强本地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加激发后进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提供必要的微课视频作为学习的注脚,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实地参观中,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塑造后进生的文化自信心构建中,教师注重从多维度的“脚手架”入手,让后进生获得语文学习的“拐杖”,使后进生愿意走进语文,思考语文问题,表达语文看法,使学生不断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塑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钟立斌.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后进生转化策略探究[J]. 文渊(中学版),2020(10):381.

[2] 谭利霞 .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学科素养 [J]. 空中美语 ,2021(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