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校本化与优秀本土文化传承的融合与创新
林秀明
福州市船政小学 福建福州 350015
2023 年 5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将“加强国家课程方案向地方、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转化”作为五大行动之一,提出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的重要任务。高质量推进中小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激发学校课程的变革活力,是新时代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任务。国家课程校本化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育部对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指引下,课程校本化的推进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任务。而将课程校本化与优秀本土文化传承相融合创新,无疑为这一进程开辟了新的方向与路径。
福建船政文化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组成部分,发端于 19 世纪 60 年代,以福州马尾为核心基地,是中国率先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与管理经验的重要尝试。如今,福建船政文化已晋升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极为重要的文化瑰宝 [1],其蕴含的教育价值愈发备受关注。将福建船政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与传承地方文化 [2] 意义非凡,同时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一、校本课程的精巧设计
笔者对现有教材进行全面梳理,发现涉及福建船政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仅有课后拓展阅读材料间接提及船政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如在一些介绍近代历史变革或名人故事的篇章中,可能会简略提到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及其贡献。其占比极低,难以形成系统的船政文化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福建船政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深厚的历史沉淀与独特的文化内涵,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素材。在 “双减” 政策的大背景下,学校积极探索将船政文化融入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路径,助力学生深入领会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一)船政文化画本的问世
现有的福建船政文化呈现多以文字叙述为主,缺乏生动形象的图片、图表或多媒体资源辅助。例如,在讲述船政学堂的创立时,只是简单的文字描述其创办背景、宗旨和成果,对于船政学堂的建筑风貌、教学场景、制造出的船舰样式等缺乏直观展示,不利于小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023 年 3 月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向海图强——福建船政文化画本》由学校师生创作编写,以 “不忘初心,向海图强” 为主题,以 “寻帆” 为线索,通过船政小学吉祥物精灵豚 “澜澜” 这一关键人物,带领孩子们开启一段神奇的船政文化研学之旅。全书共七章,叙述了几位小主人公寻访马尾造船厂(原址)、格致园、昭忠祠、亭江炮台、罗星塔、船政博物馆、沿山粤东山庄等七处具有代表性的船政文化历史遗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经过重重考验,最终集齐七面 “神奇船帆”,将船政的历史娓娓道来,带领现代少年儿童走进船政的世界。
书中的每一个情节、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画都由本校师生共同构思并制作,独具匠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呈现,更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吸引学生主动阅读。在带领读者游历神奇有趣旅程的同时,让他们学习船政文化知识,涵养家国情怀和人格品质,是一本独特的船政知识读物。
此本画本作为校本拓展读物,丰富语文学科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福建船政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用学生易于接受的画本形式,将福建船政文化传承下去,培养新一代对船政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船政精神在青少年中得以延续和弘扬 。
(二)多元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大力组织开展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少年体验海上运茶 船小再现茶港贸易 —— 海丝文化走进船政小学” 以及 “研罗零基点,讲中国海拔故事, 学近代海防发展史” 等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与感悟,进一步加深对船政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这种 “大手牵小手” 的研习模式,使学生在深化对船政文化认识的同时,深刻领悟到船政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在这些研学活动中,学生们不再局限于课堂的书本知识。他们登上模拟的运茶船,感受着当年海上贸易的波澜壮阔,了解茶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以及船政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推动与保障作用。当站在罗零基点,聆听着中国海拔故事,回顾近代海防的兴衰历程,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先辈们为了保卫海疆、振兴中华而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生动的场景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不仅如此,学生们回到学校后,还积极地将自己在研学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其他同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他们自发组织船政文化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进行宣讲,进一步扩大了船政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同时,学校也鼓励学生们将研学的感悟与思考通过作文、绘画、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览厅进行展示,让更多的师生能够领略到船政文化的魅力。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同星星之火,在校园中点燃了传承船政文化的热情,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强烈爱国情怀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船政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不断激励着莘莘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PBL [3] 特色语文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于 “双减” 政策的导向之下,学校匠心独运地规划了以船政文化为主题且彰显 PBL 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校本教材。此教材凭借创设真实情境之法,引领学生攻克实际问题,有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校本课程设计之际,教师们慧心巧思,充分撷取船政文化里的历史故事、人物事迹等素材,依循不同学段展开编写工作。如在第一学段,隆重推出《畅游船政文化城》,以活泼生动的形式引领低学段学生初步领略船政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学段匠心设计《致船政先辈的一封信传统节日之清明节——缅怀先烈》,借助特定节日与书信写作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文字表达中深化对船政先辈的敬仰与追思;第三学段精心打造《船政小小讲解员》,激励高年级学生深入探究船政文化内涵,进而能够自信流畅地向他人阐释与传播。通过引导学生投身于讲故事、担当小小讲解员等多元且饶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样式,船政文化得以不着痕迹地融入语文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忱。
借助上述一系列举措,得以切实且高效地将福建船政文化深植于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成功构筑起兼具浓郁地方特色与鲜明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 [4] 体系。由此,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与全面成长稳固根基,使其在文化滋养与精神熏陶下茁壮成长,逐步成为富有文化自信与担当精神的新时代少年。
二、多元灵动的学习方式
精心设计契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从不同维度深刻理解船政对中国近代化变革的积极意义。借助实践活动,深入领悟船政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 形式多样的项目式学习
围绕船政文化,教师们精心规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元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旨在通过不同维度与形式,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类项目包括参观与船政相关的历史遗迹与纪念场所,如马尾昭忠祠、严复故居等,深入探究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人文类项目则组织参观马尾造船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直观感知船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关键作用;体验类项目安排学生在船政格致园、船政绘事院等地亲身体验船政学员的学习与工作场景,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以第二学段《传统节日之清明节 —— 缅怀先烈》校本课程学习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马尾昭忠祠。在昭忠祠内,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进行现场考察,仔细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深入了解每一位船政先烈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那些为了国家海防事业英勇捐躯的烈士们,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学生们的心灵世界,激发起学生们对先烈们的深切缅怀之情。这种情感的触动并非来自书本的抽象文字,而是源于真实场景的震撼与感染,具有更加强烈的教育效果。
参观结束后,教师及时分发研学任务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自由组建船政先烈宣传小组,自主选择一位船政英烈作为研究对象。随后,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广泛搜集英烈的生平事迹、战斗经历、思想贡献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与整理,最终形成内容详实、条理清晰的船政先烈记录表。各小组完成 “船政先烈事迹记录表” 后,教师积极组织课堂交流讨论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内心深处对船政先烈的敬仰与缅怀之情转化为文字,让学生们把最想对先烈倾诉的话语书写于纸上。在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中,学生们的资料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素养均得到了全面而显著的提升,充分彰显了项目式学习在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与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围绕船政文化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多类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具体校本课程案例的实践应用,在促进学生对船政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传承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丰富多彩的跨学科学习
跨学科学习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依据学段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量身定制适宜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切感知语文的独特魅力。这种跨学科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全方位提升综合素养。
在第一学段《走进船政名人的姓氏》校本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认真阅读有关船政名人姓氏起源的相关资料。随后,结合美术课所学知识与灵感,学生与家长携手合作,运用线描手法或超轻粘土精心制作独具创意的姓氏卡,甚至为喜爱的名人绘制个性十足的姓氏图腾。此类趣味盎然的实践作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学习与感悟,综合素养得到稳步提升。
学校定期举办与项目式学习紧密相关的竞赛活动,如 “船政名人知识竞赛”“故事大王船政故事教师来讲” 等。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开展教师评价活动,学生在竞赛游戏中不仅语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对船政文化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增强。
三、互联网 + 教育的有力推动
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互动学习平台以及个性化学习是信息化技术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领域。这些技术手段可让教学内容鲜活起来,充满趣味,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升教学成效。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本校充分借助大数据平台与互联网技术,深度加强船政文化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融合渗透,积极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变革,力求实现船政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高效传承。
(一)巧用校内信息技术资源,营造课堂情境
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精心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原创绘本《向海图强》的动画视频等丰富多样的船政文化资料,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有机结合,将沉浸式互动体验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读懂历史。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借助大数据与开放平台,收集教学素材资源
学校教师积极挖掘大数据、AI 以及开放平台所蕴含的潜力,多渠道收集并用心打造数字资源,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例如,利用福建船政文化宣传片、船政文化电影以及船政文化网设立的 “百年船政”“数位博物馆” 等特色栏目,将福建船政文化的内涵信息生动具象地融入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样既能确保语文实践活动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船政文化。
(三)打造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把信息技术和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合起来,让二者的相辅相成,使得教学过程更为深刻且全面,能够极大地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灵活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拓展教学,运用布置任务、组织线上互动、巧妙设计作业、加强信息交流等一系列方式,充分展现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
例如,组织 “云游船政” 线上研学活动、“探秘船政” 研究报告撰写活动、“寄语船政” 电子明信片漂流活动以及 “梦回船政” 原创话剧出演活动等,以此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深切感受船政精神,切实落实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船政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爱国情感。这些策略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区的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以实现教育的多元化与深度化发展。
结语
福建船政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实践,在 “双减”政策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融合地方特色课程、创新多样化学习方式以及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学校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为培育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着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积极力量。文章所提出的实施策略在实践应用中已取得良好成效,未来,教师们应持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方法,全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岩.《船政与近代中国教育》[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2] 张新峰,龚义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1.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2023,(17):71-73,
[3] 李铭 .PBL 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
[4] 陈暾,《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探究》课程教学研究,201,
[5] 张 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背景下的语文实践活动》[J. 甘肃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