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研究

作者

张应平

湖南省中方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 湖南怀化 418005

作者简介:张应平,男(1972.12-),汉族,湖南怀化,助理农艺师,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水产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水产养殖中水质调控技术。水质对水产养殖的产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良好水质可促进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提升养殖效益。文章阐述了水质监测与评估方法,介绍了物理、化学、生物等水质调控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分析了各技术的优缺点,还探讨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等方向,旨在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监测评估;调控技术;发展趋势

一、引言

水产养殖业在全球食品供应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其规模持续扩张,水质管理成为保障养殖水产品健康以及提升养殖效率的核心要素。水质状况直接关联到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疾病抵御能力,对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产生的废水若未经妥善处理便排放,会对周边水体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因此,深入探究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对于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水质监测与评估

2.1 水质监测的重要性

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基础环节。水温、pH值、溶解氧(DO)、氨氮(NH₃-N)、亚硝酸盐(NO₂⁻-N)、硝酸盐(NO₃⁻-N)等水质参数,对鱼类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以及水产品的安全性和市场价值有着直接影响。构建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这些参数展开实时、精准且全面的监测,能够及时察觉水质变化,为后续采取相应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于预防病害、降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至关重要。例如,在高密度养殖池塘中,通过持续监测溶解氧含量,可避免因缺氧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发生。

2.2 水质监测方法

2.2.1 现场监测

现场监测是在养殖现场直接采集水质参数的方法,常借助便携式溶解氧仪、氨氮分析仪等设备进行测量。这种方式简便易行,能迅速获取水质信息,但易受现场环境条件干扰,致使数据准确性欠佳。比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便携式仪器的测量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2.2.2 实验室分析

实验室分析则是将采集的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可运用滴定法、比色法、气相色谱法等多种方法,更为精确地了解水质变化。相较于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能够对水样中的多种成分进行详细检测,数据可靠性更高。不过,该方法操作流程相对复杂,检测周期较长,无法实时反映水质状况。例如,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虽然能精准测定污染物种类和含量,但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且分析过程耗时较长。

2.3 水质评估方法

水质评估需采用生物指标与非生物指标相结合的手段,对水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判。非生物指标涵盖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常规参数,生物指标则包括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模型对水质数据进行分析,能够预测水质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定期开展水质综合评价,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三个维度进行全面剖析,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水质问题,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可以判断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利用数学模型预测水温变化对鱼类生长的影响,提前调整养殖策略。

三、水质调控技术

3.1 物理调控技术

物理调控技术依靠物理手段改善养殖水质,常见方法包括增氧、曝气、水体交换、沉淀和过滤等。其中,曝气技术通过增加水中溶解氧,提升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抑制有害物质生成,如叶轮式增氧机通过搅拌水体促进气水接触,在高温季节有效预防鱼类因缺氧浮头。水体交换可稀释有毒物质与有害微生物,但频繁换水易破坏水体环境稳定,且在缺水地区难以实施。沉淀和过滤则能去除悬浮颗粒,提升水质透明度,如砂滤池可过滤养殖用水中的微小杂质。不过,物理调控技术难以彻底去除溶解性污染物,调控效果存在局限。

3.2 化学调控技术

化学调控技术通过向水体添加药剂改善水质,涵盖杀菌剂、消毒剂、絮凝剂等多种类型。二氧化氯作为常用消毒剂,能高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且残留低;絮凝剂可凝聚悬浮颗粒,提高水质澄清度。但该技术存在药剂残留与二次污染隐患,过量使用含氯消毒剂会改变水体离子浓度,影响鱼类渗透压调节,部分药剂残留还可能经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使用时需严格把控药剂种类、用量和频率。

3.3 生物调控技术

生物调控技术借助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净化水质,包含微生物絮凝、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分解有机物,降低氨氮等有害物质;睡莲、凤眼莲等水生植物能吸收氮磷营养,抑制藻类生长,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例如,在养殖池塘种植水生植物可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然而,生物调控技术起效慢,需长期应用,且易受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影响净化效果。

四、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化

伴随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产养殖水质调控向智能化转型。通过在水体部署传感器,实时采集水温、pH值、溶解氧等参数并传输至智能控制系统,系统利用算法分析数据,精准预测水质变化,自动调整增氧机、投饵机运行参数。如智能化增氧系统依据溶氧数据智能启停设备,既避免鱼类缺氧,又节省能源,显著提升养殖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2 绿色化

环保需求推动水质调控技术绿色化发展。一方面,研发高效低毒生物制剂与天然调节剂替代化学药剂,例如植物提取物消毒剂,兼具杀菌效果与低毒无残留优势;另一方面,优化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减少养殖废弃物排放。绿色化技术既保障水产品安全,又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

4.3 生态化

生态化调控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维持水体平衡。在池塘养殖中,混养滤食性(如鲢、鳙鱼)与杂食性鱼类(如鲫、鲤鱼),前者控制藻类生长,后者减少有机物积累;同时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增氧并吸收氮磷。生物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病害风险,契合生态系统规律,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五、结论

水质调控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养殖产量、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通过有效的水质监测与评估,能够及时掌握水质状况,为调控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水质调控技术各有优劣,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养殖环境、养殖品种和经济成本等因素综合选择和合理搭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质调控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这些新兴技术将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加大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提高水产养殖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和环保意识,共同推动水产养殖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优质水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学新.水产养殖池塘底质改良与水质调控技术探究[J].广东蚕业,2024,58(04):29-31.

[2]张宗强.水产养殖中水质调控技术研究[J].乡村科技,2019,(21):100-101.

[3]施永芳.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38(1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