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预测及应对措施
刘丽 翟潞曼
省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邮编:830000
摘要:近些年,线下突发事件在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网络舆情事件频发,这些事件往往是事发突然、快速发酵、影响巨大,在网民的加速传播下,被社会各界关注。加之互联网信息技术所催生的微信、小红书、微博、抖音和知乎等众多用户体量大、被广泛关注的网络平台也加速了舆论传播,甚至有些不当的观点、脱离事实的言论,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心理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对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因素、趋势预测方法和应对措施进行研究与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测;应对策略
引言
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上网易引发网络舆情,特别是当疫情、地震、水灾、火灾、气候灾害或者重大安全事故等突然暴发时,往往可能引发舆情危机。舆情事件、危机不仅可能扰乱人心、激化社会矛盾,而且可能干扰党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决策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考察和分析舆情危机的影响及其原因并探寻对策,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
1.1可能引起价值认知混乱。当前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发展时期,国内矛盾易冲突激化,价值观极易产生混乱,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影响大的价值认知。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负面信息和消极情绪与从小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分裂和对立,导致无法理性辩证看待突发事件,这将使群体极易在思想认知上产生困扰,造成了价值观认知的混乱,产生对官方主体的偏见和对国家社会治理的不信任。
1.2可能影响价值评判标准。社会是一个整体,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部分网民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之下,会简单将突发事件的发生归因到社会治理的不当和国家体制的不合理之上,这种简单归因思维,忽视了突发事件中的偶发性和人为因素,不仅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善后,更会影响人民对政府信任度和对国家政策的配合度。此外,在“后真相”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无良的媒体和个人,为了博取眼球和获得流量,故意制造负面话题引发群体对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利用人们对事件的关注,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来把控舆论的走向,进行虚假性传播或肢解性报道,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利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民众的不满情绪,推波助澜激化矛盾,这种极具迷惑性的错误导向很容易造成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或扭曲。
2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因素
2.1机制不完善
当前,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如何在众多的网络舆情信息中及时发现具有广泛代表性、普遍性、苗头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对及时、有效、正确地处理网络舆情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在处理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因对网络舆情敏感度低,反应迟钝,没有形成一套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的应对机制,失去了处理网络舆情的主动权。
2.2能力不足
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反应速度、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往往能决定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当前,越来越多的单位、公司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危害性,纷纷设立专门部门负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及处置。尽管有些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舆情对抗演练等活动,但是毕竟底子薄、基础差,能力还有待提升。
2.3认识不到位
动态掌握舆情并对舆情的演变过程进行预判,对牢牢把控舆情引导先机并采取相关措施非常关键。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过程中,一些单位政治敏锐性不强,没有认识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个人、单位或者社会造成的危害,甚至产生畏惧、躲避的心态,从而在处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事件时,分析过程简单,低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所产生的影响力,很可能导致网络舆情不断升温,直至引起社会面的广泛参与和关注,才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严重错失了处理网络舆情的最佳时机。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测方法
3.1数据收集与整理
首先,需要收集与整理相关的舆情数据。这包括从各大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论坛等渠道,收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评论、帖子等信息。在收集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确保能够真实反映舆情的全貌。为了确保监测的全面性,可以运用大数据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自动实时监测和提取关联数据信息。
3.2提取舆情风险点
通过对舆情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舆情中的风险点。这些风险点可能包括负面言论的扩散、不实信息的传播、公众情绪的激化等。评估人员需要对这些风险点进行深入的剖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后果。
3.3划分舆情风险等级
在综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风险等级可以根据风险点的严重程度、发生概率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来确定。影响评估则需要考虑风险点对涉事方的声誉、经济利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
3.4持续监测与动态调整
舆情风险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进行并不断调整的。随着事件的发展和舆情的变化,新的风险点可能会不断出现,原有的风险点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持续监测和动态调整。
4.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措施
4.1完善舆情管理机制,建立舆情管理平台
应结合网络舆情的特征,将科学化的管理思维融入舆情管理各阶段,进而巩固网络舆情管理成效。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从而尽可能降低舆情风险。一方面,应构建网络舆情监督控制信息系统,采用前沿化的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突发事件发生规律,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提前制定应对策略与方案,同时以数据反馈为依据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有效预测舆情走向,提供解决措施,以此提高舆情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应健全舆情预警机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采取科学的评估和诊断,为管理者提供依据和指导,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4.2加强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高水平舆情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是加强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应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的号召,立足自身优势,主动承担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推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具体来说,可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为主,重点针对网络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理以及舆情反思等方面展开联合行动。与此同时,全面提升舆情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健全培训学习机制,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围绕舆情引导、舆情反应以及舆情处置等开展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实践竞赛等活动,全方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4.3完善舆情回应引导机制
媒介融合及自媒体平台的不断扩张在新媒体时代对网民信息传播能力进行了技术上的赋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网民可以相对便捷地进行非位阶的、双向互动的对话式传播。舆情危机的消解急需从“信息封堵”模式转变为“信息引导”模式,通过完善舆情回应机制,有效的舆情回应,将负向舆情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及时、准确、合理地处理舆情危机,用客观、公正、详实的报道建立积极正面的舆论场,消解负向舆情的危害,引导网民理性、客观看待突发事件。
结束语
网络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系统的中流砥柱,在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要做到不隐瞒事实真相、不推卸责任,以真诚的态度高效率地解决问题。可充分认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在平时就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配齐配强力量,只有这样所在遇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应对有度。
参考文献
[1]牛芳,刘莹,王艳威,等.基于爬虫与深度学习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系统[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8):228-230.
[2]姚婷,赵锦栋,杨莉.突发环境事件中微博影响力的预测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2,12(10):36-42.
[3]刘琼,马文婷,范一欣.短视频平台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情绪呈现及舆情治理———以Bilibili网站“新冠疫情”议题为例[J].电子政务,2021(6):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