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探讨

作者

王爱明

云南宇恒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50000

引言

建筑工程的质量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复杂度日益提升,工程管理难度与质量控制压力也随之增加。当前,部分工程存在管理混乱、质量隐患等问题,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因此,深入研究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对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减少质量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现存问题

(一)工程管理体系不完善

工程管理缺乏系统化的制度支撑,部分企业未建立健全的管理流程,导致决策随意、执行松散。部门之间职责划分模糊,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易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影响工程进度与效率。此外,管理手段较为传统,对信息化、智能化工具应用不足,难以实现对工程全流程的精准把控,管理效率低下。

(二)施工质量控制存在漏洞

施工质量控制意识薄弱,部分企业重进度轻质量,对质量标准执行不到位。材料进场检验流于形式,存在使用不合格材料的情况,为工程埋下质量隐患。施工工序管控不严,违规操作现象时有发生,且缺乏有效的过程监督,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和整改。质量验收标准不统一,验收环节把关不严,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风险。

(三)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不足

工程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难以应对复杂工程的管理需求。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安全与质量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影响施工质量。同时,企业对人员的培训投入不足,未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导致管理与施工水平难以提升。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工程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与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的管理架构。制定涵盖工程策划、实施、验收等全流程的管理细则,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与考核,将管理成效与绩效挂钩,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同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通过定期会议、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提升部门协同效率。

(二)推行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

引入BIM 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工具,构建工程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工程进度、成本、质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利用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与碰撞检测,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返工;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控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状态,提高管理的精准性。借助大数据分析预测工程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人员管理与能力提升

建立严格的人员准入与考核机制,选拔具备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加强对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内容涵盖管理理念、专业技术、质量标准、安全规范等方面,提升其综合素养。推行师徒制、技能竞赛等模式,激发施工人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操能力。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奖励,稳定人才队伍。

三、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严格材料质量管控

建立材料采购、检验、存储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在采购环节,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供应商,签订明确的质量协议;材料进场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抽样检测,对钢筋、水泥、防水材料等关键材料进行复试,不合格材料坚决不予使用。规范材料存储管理,根据材料特性采取防潮、防晒、防锈等措施,避免材料性能受损。建立材料台账,全程追溯材料的来源与使用情况。

(二)强化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制定详细的施工工序质量标准与操作规程,对每道工序的施工条件、操作方法、质量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推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施工人员完成本工序后进行自检,上下工序施工人员进行互检,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检,确保工序质量符合要求。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实行旁站监理,全程监督施工过程,及时纠正违规操作。做好工序交接记录,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

(三)完善质量验收与问题整改机制

制定统一的质量验收标准,明确各分项、分部工程的验收内容与指标。验收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测,采用目测、实测、试验等多种方式,确保验收结果的准确性。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建立台账并明确整改责任单位与期限,跟踪整改情况,整改完成后重新验收。工程竣工后,组织全面的质量验收,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

四、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协同措施

(一)建立协同管理机制

将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目标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两者的关联性与协同点。在工程策划阶段,同步制定管理计划与质量控制计划,确保目标一致;施工过程中,通过联合检查、共同分析等方式,协调解决管理与质量控制中的交叉问题。建立管理与质量控制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共享信息、协同决策,形成“管理促质量、质量验管理”的良性互动。

(二)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

结合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要求,建立全过程风险防控体系。在前期阶段,组建由设计、技术、采购等多部门构成的专业团队,采用德尔菲法与风险矩阵法,系统识别可能影响工程管理效率与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针对设计缺陷,需引入 BIM 技术进行三维建模碰撞检测;面对材料供应短缺,可与多家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应急储备库;对于技术难题,则提前组织专家研讨,开展模拟试验。施工过程中,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搭建信息化平台,对混凝土强度、钢结构应力等 30 余项风险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触发预警,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机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协调施工、质检、物资等部门联动处理。

(三)强化责任追究与持续改进

建立覆盖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层级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权责边界。对因管理失职、质量管控不到位导致的安全隐患、质量缺陷等问题,依据责任清单进行分级问责,不仅追究直接责任人,还需追溯管理链条中的连带责任,形成“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管理氛围。同时,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总结机制,每月组织管理与质量控制专题总结会,通过数据分析、现场案例复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积极对标行业标杆项目,引入 BIM 技术辅助质量管控、智能监测设备实时追踪施工数据,结合工程实际需求持续优化管理流程与质量控制方法,推动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论

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相辅相成,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当前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质量控制漏洞、人员素质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与效益。通过完善管理体系、推行信息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策略可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严格材料管控、强化工序控制、完善验收机制等措施能有效保障施工质量。同时,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防控、推动持续改进,可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促进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垂青 .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 [J]. 中国住宅设施 ,2025,(06):181-183.

[2] 周建明 , 邓智平 . 优化建筑工程管理,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J]. 楼市 ,2025,(06):26-28.

[3] 陈晓丹 . 基于施工质量控制的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5,(1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