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旧纸新用”:中央苏区的毛边纸记忆

作者

褚雨帆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央苏区时期是弥漫着硝烟的时期,人们往往关注着惊心动魄的围剿与反围剿的军事部署。但战争之下还有生活,要做到“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1]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军人们在战场上拼死搏杀守护后方的家人,后方的人民大力生产,并厉行节俭,从衣食住用行中一点一点地节俭出粮食、军费供应前线。其中,一张薄薄的毛边纸多次登上《红色中华》报,从细小处展现中央苏区群众的智慧与节俭。

一、《红色中华》关于毛边纸的报道

毛边纸在近代与“洋纸”的竞争中逐渐落入下风,却在中央苏区时期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群众的努力下,毛边纸开发了新的功能,并通过《红色中华》报广泛传播。

《红色中华》报关于毛边纸的记载共有三篇报道。第一篇报道《苏维埃的新发明 毛边纸可以当做蜡纸用》讲述了通信学校刘校长的新发明——毛边纸当蜡纸用,“不必涂上任何东西”,“竟能印到二百份而……”。[2] 第二篇报道《土红与毛边纸可做覆写纸》则详细描述了土法制作覆写纸的办法,即将木油与土红相配,“拿一点棉花去刷在纸上吹干后就能写”。[3] 第三篇报道《中央政府出版处毛边纸代蜡纸的伟大成绩》不仅记载了其节俭成绩,而且详细描述了毛边纸制作蜡纸的方法,价格更低,印刷效果更好,并且一张纸“能印两千余”。[4]通过使用新方法制成的毛边纸,中央苏区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印刷更多的书籍。这种“旧纸新用”为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毛边纸留在中央苏区群众心中的深刻记忆。

二、“旧纸新用”出现的地域性和战时性

毛边纸的“旧纸新用”是在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下,中央苏区的群众利用当地的资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产物,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战时性。

“旧纸新用”具有地域性。毛边纸“旧纸新用”的地域性体现在江西省悠久的造纸底蕴为“旧纸新用”提供契机。一是毛边纸物美价廉。《铅书·食货》中记载“石塘出毛边纸,奏本纸为上”,且毛边纸是以竹丝和少量稻草为原材料制成,原料易得,工序简单,价格比较实惠。用毛边纸代蜡纸,制覆写纸比购买更便宜易得。二是当地有深厚的造纸基础。虽然到了近代,江西省的造纸业在洋纸商人的打压遭受重创,但其拥有着完整的制作工艺,造纸设备和众多的造纸工人。正是由于当地能够生产出不同作用,足够数量且便宜的纸张,使得中央苏区能够蓬勃开展宣传工作,由此对蜡纸的需求不断扩大,才催生出这类发明。而在延安时期的早期,由于缺乏原材料,当时连工作用纸都极其紧缺,有些单位用桦树皮记笔记,这种条件很难催生出如毛边纸代蜡纸类的创新需求。三是当地有经验丰富的制纸人才。中央政府出版处能够研究出比奥国蜡纸印得还要漂亮,价格低廉,更为耐用的代蜡纸毛边纸,必然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帮助与实验。

“旧纸新用”具有战时性。“旧纸新用”是为了解决办公用品紧缺,节俭经费下的产物。首先是国民党控制了中央苏区周边地区,设置绥靖区,限制白区居民购买量,禁止白区与中央苏区进行贸易,许多中央苏区需要的物资购买不到。其次,小规模的私下贸易虽然存在,但交易的商品量比较小,而且价格也相对较高,且供不应求,出现“有人拿走一粒盐,店主赶过三家店”[5] 的现象。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始局部执政,对相关物品的需求激增,但当地经济比较落后,既缺乏资金,也缺乏物资,对于消费必须精打细算。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才催生出“旧纸新用”的发明创造。

三、“旧纸新用”的时代价值

薄薄的毛边纸上承载着那段特殊的历史,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旧纸新用”的时代价值主要有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旧纸新用”为中央苏区节省了许多经费,为中央苏区的财政支出减轻部分压力。从《红色中华》报的第三篇报道可知,仅用毛边纸代蜡纸半个月就节省了约十五六的大洋。第三篇报道出自《红色中华》报第 170 期,出版日为 1934 年 4 月 3 日,算到 240 期截止,即长征前,为 1934 年 10 月 3 日,共有六个月,估计节省大洋近两百,而这仅仅是一个部门的节省。且毛边纸当蜡纸用的发明早在1933 年8 月4 日就被报道,毛边纸做覆写纸也早了几个月,在1934 年 1 月 4 日就被报道。这些节省下来的大洋被用于更需要的地方,减轻了中央苏区在这一方面的财政负担,为苏维埃的发展助力。

其次,“旧纸新用”促进了中央苏区宣传工作的发展,直接间接为支援革命战争作出贡献。毛边纸当蜡纸的发明既解决了当时中央苏区蜡纸获取困难的问题,为中央苏区印刷业提供了蜡纸的替代品,也促进了我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发展。我党印刷的一系列革命书籍,报纸、传单,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教育动员群众的重要载体,仅报刊出版数就有226 种[6]。

“旧纸新用”是中央苏区群众创新精神的缩影,既激励当时的群众,也影响着一代代后人。自《毛边纸可以当作蜡纸用》报道后,苏区群众受到激励不断做出新的创造,如苏区自造电池、洋钢、黑板等。这种精神促使后人在科技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从建国的一穷二百到如今中国在量子通讯、可控核聚变、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 中国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7]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0.

[2] 毛边纸可以当作蜡纸用 [N]. 红色中华:第 99 期,1933-8-4.

[3] 刘连樽 . 土红与毛边纸可做复写纸 [N]. 红色中华:第 140 期,1934-1-4.

[4] 陈平之 . 毛边纸代蜡纸的伟大成绩 [N]. 红色中华:第 170 期,1934-4-3.

[5] 陈毅 . 回忆中央苏区 [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344.

[6] 吕强 , 陶奕冰 . 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出版及其当代价值 (1927—1937)[J]. 中国出版 ,2022:60-65.

[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