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旗渠精神视域下整合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三维审视

作者

栗苏云 裴小锋 张莉莉

林州市庙前街小学 林州市第一中学 林州市第二中学

一、整合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认知之维

以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乡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禀赋与人文积淀,是五育融合的鲜活载体。明晰其在认知层面的内在逻辑,为后续探究五育融合路径、激活乡土育人效能筑牢理论根基。

(一)红旗渠精神内涵特质的理论觉知

红旗渠精神是党中央批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品格,凝聚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人民群众的辛勤汗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提炼。[1]其中“自力更生”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涵;“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践基础;“团结协作”是红旗渠精神的哲理体现;“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道德风尚。

(二)五育融合内涵定位的实践感知

“五育融合”理念映射出现代教育的新导向,各育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强调五育间的和谐共生。各育都有其独特定位:德育致力于品德塑造与人格养成,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智育聚焦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柱;体育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涵盖心理健康和各种运动技能的提升;美育通过培养审美鉴赏力,帮助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劳育着重于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和劳动技能的习得,旨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卓越的劳动素质。[2]

(三)整合乡土资源与五育融合目标内在契合的本质明知

红旗渠精神视域下,整合乡土资源与五育融合目标内在契合的本质,在于三者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且核心诉求高度一致。价值导向看,红旗渠精神与乡土资源承载的家国情怀、奋斗基因,恰是五育中德育的核心内涵,智育所需的探究精神、体育强调的意志品质、劳育倡导的实践能力、美育追求的精神熏陶,均能在红色乡土资源中找到具象载体,形成价值同向的育人合力。[3]实践维度看,红色乡土资源为五育融合提供天然场景:考察红旗渠遗址可同步落实德育与智育,参与乡土劳作能融合劳育与体育,挖掘乡土美学元素可衔接美育与德育。这种“一资源多育用”的特性,与五育融合“协同育人”的目标本质一致。[4]

二、整合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之维

乡土资源作为承载地域文化、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智慧的集合体,在推动“五育融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形成兼具实践性与发展性的教育价值体系。

(一)搭建五育融合的实践载体,破解教育碎片化困境

乡土资源以其丰富的场景性与综合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平台。从德育维度看,乡土资源的红旗渠旧址能让学生在实地探访中深化家国情怀与道德认知,避免德育沦为空洞说教;智育层面,乡土的地理地貌可转化为跨学科探究课题,让学生在观察、测量、实验中提升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体育与劳育可依托乡土的山林资源,开展徒步研学等活动,使学生在体力劳动中增强体质,掌握实用劳动技能;美育更能从乡土景观中汲取灵感,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整合乡土资源以打破五育的学科边界,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培育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全面发展与文化认同

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深层价值,在于其能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性提升,并构建文化认同的精神根基。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学生参与乡土资源开发与实践时,需同时调动观察、表达、协作、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五育的育人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乡土资源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基因,学生在参与乡土实践的过程中,能亲身感受家乡的历史底蕴、民俗风情与生态特色,从而建立起对家乡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自信。从“知乡”到“爱乡”再到“建乡”的情感升华,不仅是德育的重要目标,更能为五育融合注入精神动力,呈现出“以文化人”的深层价值。

三、整合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实践之维

实践维度聚焦整合乡土资源建育人基地、优化课程重构五育内容、创新评价衡量成效,以多元实践让五育在乡土场景中深度融合、落地见效。

(一)整合乡土资源,打造育人基地

以红旗渠精神内核为指引,构建兼具精神传承与五育功能的实践空间。首先,筛选与红旗渠精神契合的乡土资源。可整合红旗渠沿线的渠段遗址、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搭配周边的山地农田、传统村落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形成“红色精神+乡土生态”的资源矩阵。其次,按五育融合需求设计基地功能分区:德育区通过红旗渠建设场景复原、老工匠口述史展览,让学生感悟精神力量;智育区设置水利工程原理探究等实践课题;体育区开展沿渠徒步等体能训练;美育区引导学生发现渠水与山石的自然之美、石砌工艺的人文之美;劳育区组织学生参与工具修缮等劳动实践。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设计,让育人基地成为五育融合的鲜活课堂。

(二)优化课程设计,重构五育内容

从教育学视角看,课程设计优化与五育内容重构需立足文化根脉与在地资源,红旗渠精神与乡土资源的实践性、地域性特质高度契合,成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纽带。在课程群构建上,遵循协同逻辑,其一,德育与劳育融合课程群,依托红旗渠遗址、本地水利设施等资源,开发“红旗渠修建史研学”“乡土水利工程实践”等课程,让学生在考察与劳作中理解奉献精神,落实以劳树德;其二,智育与体育联动课程群,结合红旗渠工程中的力学原理、地理环境知识,设计“乡土地质勘探”“工程模型搭建”等探究性课程,同时开展“重走红旗渠”徒步实践,实现“以体启智”;其三,美育浸润课程群,挖掘乡土建筑、民间艺术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美学”,开设“红旗渠题材绘画”“乡土歌谣创作”课程,达成“以美润心”。

(三)创新评价改革,衡量五育成效

以红旗渠精神为指标创新五育评价,构建“精神内核+行为实践”双维评价体系,在评价维度上,将红旗渠精神内涵融入五育评价:德育评价学生在乡土实践中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与践行,如是否主动参与集体劳动;智育评价侧重运用知识解决乡土问题的能力,如水利方案设计的创新性;体育评价增加“坚持力”“协作力”指标,如“模拟修渠”项目中的毅力表现;美育评价看重从乡土中发现美的能力与创作中的情感投入;劳育评价则结合劳动态度、成果质量与奉献精神综合考量。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记录+多元主体评价”,通过学生实践日志、基地导师点评、家长反馈等,全面捕捉学生在精神认知与五育素养上的成长,记录学生参与“渠畔农耕”的坚持时长、协作表现,衡量劳育与德育的融合成效,让评价成为精神传承与五育提升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徐颖,汪向征.新时代红旗渠精神的传播和价值认同[J].新闻爱好者,2023,(08):107-109.

[2]宋丽芹,李佳莉,赵志雯,等.五育融合视域下区域课程的核心要义、主要形态和整合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23):37-42.

[3]孙宽宁.从外联到内发:学科课程的五育融合潜能及其实现[J].民族教育研究,2025,36(03):63-71.

[4]史华楠.中国新乡土教育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议题[J].教育学报,2023,19(06):78-89.

注明: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5 年度+一般课题+红旗渠精神视域下整合乡土资源促进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2025YB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