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郭伟

梁山县韩垓镇国家电网爱心希望小学 272616

小学科学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大自然的一门全新学科,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首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以保证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维,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而非只是教师在读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本文字,却未将学生的疑问困惑及时解答。同时,2022 年国家颁布的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实现国家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教师应当重视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分工协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这是教师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小学科学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方面有要求。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当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进而保证教学成效。

以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为例,在讲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各种动物在森林中的视频,导入本次课要讲的主题,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景中来。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例如:哪些动物属于昆虫、鱼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鸟类有哪些特征以及哪些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等等。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再让学生观看视频或者利用课前准备的动物卡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互动性。在这期间,老师的话术一定是要循循善诱的,逐步引导学生,采用老师提问讲解,学生回答思考的方式进行,这样效果才会比较明显。最终,让整个教学内容向探究式学习靠拢。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对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老师教学过程当中集中思绪,学习教学内容。

二、动手实践探究,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集中在“探究”两个字之上,这要求学生要在实践中出真知,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直观地将实践结果展现在眼前,将动手操作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归纳总结。随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世界中存在的科学也会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保持热情。

以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导入本次课的主题“声音”,之后对学生进行发问,例如,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声音以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让学生的自由发言,让课堂的氛围拉满。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而实践工具可以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音叉和水,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声带,也可以是尺子,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他们能够总结出声音产生的特征,也就是物体发声时会振动这一个科学现象。最后,教师也可以在课下作业布置方面,让学生去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发声的物体,同时模仿它们的声音,等到下次上课时进行展示。由此,学生会在教师教学中不断锻炼观察能力以及总结归纳能力,这无疑对后续学生学习是百利无一害的。

三、小组合作探究,拓展认识和应用

小组合作是增强探究学习成效的有效方式,通过小组内不同成员想法的碰撞和分工协作,从而弥补学生个体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最终,在教师的合理教学安排下,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和掌握知识,并且将知识应用起来,不断扩大知识面。

以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不同环境中的植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本节课的主题,随后,教师可以根据人数的情况划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开始前,老师可以将植物的分类,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植物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景之中以及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有什么特点。以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例,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沙漠缺水但为何仙人掌却能够存活以及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之后,各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成员们可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分享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此期间,小组内可安排一名代表将不同想法与最终结论记录下来。紧接着教师让每位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做最终讲评。结束后,教师可按组让学生课下做手抄报,内容包括不同环境下的植物有哪些以及每个植物的特点,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让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去看待世间万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教学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以及互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了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爱上科学,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沈建刚 .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 [J]. 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2012,(06):59.

[2] 朱坚定.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J]. 湘潮( 下半月)( 理论 ),2009,(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