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肖雯雯

额敏县郊区乡卫生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

一、引言

儿童计划免疫是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乙肝等多种传染病,降低儿童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自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麻疹、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计划免疫工作中依然存在,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始终低于城市地区,部分偏远农村地区接种率更是偏低。据《中国统计年鉴 2024% 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城市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 98.2% ,而农村地区仅为 92.5% ,其中西部农村地区不足 90‰ 。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不足不仅影响儿童个体健康,还可能导致传染病在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儿童健康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影响因素分析

2.1 个体家庭因素

个体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家长认知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首先,家长对计划免疫的认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对疫苗的作用和安全性存在误解,认为“孩子没病不用打针”“疫苗有副作用”,甚至受到一些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影响,拒绝为孩子接种疫苗。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曾出现“接种疫苗导致儿童自闭症”的谣言,导致部分家长推迟或放弃接种。其次,家庭经济状况也会对疫苗接种产生影响。虽然我国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政策,但部分二类疫苗需要自费,且接种过程中产生的交通、误工等费用对一些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仍是负担。此外,一些农村家庭为了追求更高收入,父母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照料,形成留守儿童家庭。祖辈由于年龄较大、健康意识薄弱,往往忽视儿童疫苗接种的时间和程序,导致漏种、迟种现象较为普遍。

2.2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开展效果。一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不足。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主要场所,但部分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破旧、接种设备落后,疫苗储存和运输条件难以满足要求,影响疫苗质量。同时,基层接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接种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对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禁忌等掌握不熟练,服务态度较差,难以满足农村儿童接种需求。二是接种服务可及性差。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居民居住分散,部分偏远山村距离乡镇卫生院较远,交通不便,儿童接种需要家长长途奔波,增加了接种的难度和成本。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种时间不灵活,多为工作日固定时间接种,与农村家长的劳作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家长无法按时带孩子接种。三是疫苗供应和管理不规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疫苗需求量较小,疫苗配送不及时,存在疫苗断供现象;同时,疫苗储存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温度控制不当等问题,影响疫苗有效性,降低家长对疫苗接种的信任度。

2.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虽然我国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但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张贴海报、发放传单等传统形式为主,在农村地区的宣传覆盖面和渗透力有限。部分农村居民未能及时了解疫苗接种的政策、程序和重要性,导致主动接种意识不强。二是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部分家庭对女孩的健康重视程度不够,疫苗接种率低于男孩。此外,一些农村地区有“孩子生病期间不能接种疫苗”的传统观念,但对“生病期间”的界定不准确,导致部分家长在孩子轻微感冒、腹泻等情况下推迟接种,进而造成漏种。三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完善。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工作重点转向疫情防控,导致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断或延迟,部分儿童未能按时完成接种,影响接种率。

三、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的干预策略

3.1 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家长认知水平

针对农村家长对计划免疫认知不足的问题,应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家长的健康意识和接种意愿。一是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利用农村集市、庙会、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开展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家长普及疫苗的作用、安全性、免疫程序等知识,解答家长的疑问。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建立农村地区计划免疫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等,定期推送疫苗接种知识、接种提醒、政策解读等内容,利用农村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播放计划免疫公益广告和科普节目,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计划免疫的重要性。三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组织村干部、村医、妇联干部等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宣传指导,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家庭、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提高宣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3.2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接种服务质量

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接种环境,配备必要的接种设备、疫苗储存运输设备等,确保疫苗质量安全。二是加强接种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基层接种人员编制,招聘专业医疗卫生人员充实接种队伍;定期组织接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接种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接种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三是优化接种服务模式。推行“固定接种+流动接种”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乡镇卫生院设立固定接种点,同时组织流动接种车深入偏远山村开展接种服务;合理调整接种时间,增加周末、节假日接种场次,方便家长带孩子接种;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家长发送接种提醒,减少漏种、迟种现象。四是规范疫苗供应和管理。建立健全疫苗冷链配送体系,确保疫苗从生产、储存、运输到接种全过程温度可控;加强疫苗库存管理,合理调配疫苗,避免疫苗断供或浪费。

四、结论

我国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受个体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提升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家长认知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接种服务质量,优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干预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缩小城乡差距。未来,应持续关注农村地区计划免疫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干预策略,确保农村儿童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为保障农村儿童健康成长、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艳霞,刘国清,赵兰兰.低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25,46(03):329-334.DOI:CNKI:SUN:SHYC.0.2025-03-007.

[2]陈思思,杨露,汤甜,等.儿童接种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5,35(17):2651-2655.

[3] 杜 秀 菊, 陈 炯 . 社 区 常 驻 儿 童 免 疫 规 划 管 理 模 式 效 果 分 析 [J]. 江 苏 卫 生 事 业 管理,2025,36(04):607-6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