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黄松华
淮安工业园区实验学校
引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评价内容不仅仅要关注到运动技能考核与体能测试,还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塑造健康的体育品德。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依据,引导教学实践向核心素养培育聚焦,还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为学校教学管理与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标与核心素养脱节
新课标背景下强调体育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维核心素养。但是个别学校体育教学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仅仅以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例如以学生掷实心球的距离、立定跳远的距离是否达到及格线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却忽视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对健康行为的养成以及体育品德的塑造等核心素养问题。这种目标偏差可能会导致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技能训练、轻素养培育”的情况。
2.评价方法单一且缺乏过程性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方式通常是通过学期末的体能测试和技能考核,这样的情况下会使得评价仅仅会关注到最终的考核结果,而忽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努力。仅仅通过期末测试成绩判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是十分片面的,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到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上的过程性表现,及时记录学生在课堂参与度、练习积极性等,多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发展需求。
3.评价主体单一化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通常是作为唯一的评价开展工作,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够多元化。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单一的评价模式会让学生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被置于被动接受学习的位置,长期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缺乏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不能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学生家长也缺乏参与学生课程评价的有效渠道,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1]。
二、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1.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运动技能熟练掌握程度、课程上学生的体育品德展现等。例如,教师为每位同学都建立独立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课程中的学习进度、锻炼打卡记录、阶段性自评报告、学生学习等,形成完整的学习成长轨迹,及时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优化学习过程并及时向家长反馈。
2.构建动态化评价反馈机制
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例如在评价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相评价,当小组内学生合作完成某一体能练习任务后,学生们依据评价量表互相打分,同时给予对方改进建议,教师再对其进行总结与指导,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与自我认知。
3.以评促教优化教学
小学体育与健康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学期末的考核成绩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健全体育与健康课堂评价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兴趣不足时,改变教学方式,引入游戏化教学,提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并在课后梳理教学反思报告,定期组织体育与健康的教研研讨,把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4.实施保障措施
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相关的实施办法,将教师的评价工作成效以工作内容的形式纳入绩效考核,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校际交流,学习和分享各自的授课和评价经验。鼓励体育与健康教师通过多种创新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为学生设立校内体育进步奖、运动之星等奖项,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落实新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体育教育从“育体”向“育人”转型的关键支撑。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加强体育运动、塑造坚韧性格。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质量评价能够推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助力小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代心 .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D]. 导师:杨学智 . 西安体育学院 , 2023.
[2]宋忠远.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探究 [J]. 教书育人 , 2011, (10):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