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议题聚焦·思辨共生·意义重构

作者

黄纯榕

新疆阿克苏市第一小学 843000

0 引言

作为整本书教学的重要路径,在学科育人价值不断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孩子经验与文本世界的深度对话,主题探究式阅读成为小学语文课改的核心话题,在这一主题的提出上,也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索。《城南旧事》以诗化的笔调写出了一段包含丰富文化意象和人生议题的童年记忆,提供了一个双重场景,让小学高段的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辨中成长。

1 理论架构:主题探究三阶模型

1.1 议题聚焦:锚定儿童认知生长点

在整本书阅读的背景下,主题探究不再停留在情节的复述和情感的抒发上,而是围绕话题展开,引发学生不断追问,深入思考自我与世界。《城南旧事》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和哲思色彩的儿童成长叙事,其故事虽以英子的童年经历为线索,但在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人生流变中,层层折射出个体的认知困境和价值冲突,在故事中,英子的故事情节也是如此。话题聚焦的关键在于锚定学生的认知生长点,把一个个看似遥远的老北京故事,在20 年代的今天,变成孩子们可以感同身受的问题情境。

1.2 思辨共生:搭建思维进阶脚手架

思辨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系统化的问题引导和多角度的情境推演[1] ,《城南旧事》中人物关系和叙事结构为问题链条设计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多维度支点。教学中要从事实问题切入,引导学生以文本内容为基础,提炼关键信息,逐步向价值判断和社会理解的层面递进。在问题链条设计上,打破传统问答模式的线性推进,构建递进式、分叉式的思维结构,如围绕“宋妈失去孩子为何还选择留下”引导学生从情感、道德、社会多维度思考,既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人性动因,也触及更宏观的文化母题。

1.3 意义重构:联结真实生活的三路径

意义生成不应止步于文本内部的理解完成,而应向学生真实生活情境中延展,完成经验迁移与价值建构。《城南旧事》中所呈现的离别、孤独与选择等主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情感节点。在教学设计中引入角色体验、跨时空对话和文化行动等任务,能够将文本经验转化为个体表达与文化认同的契机[2]。学生在“给英子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不只是练习书信体裁,更是在对话中重构时空关系,激活对传统与现实的再认识。

2 教学实践:五年级课例实施

2.1 议题开发策略

议题开发的起点在于学生真实的问题意识。《城南旧事》的阅读准备阶段,教师设计了结构化的预学单,引导学生在初读中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收集 278 份预学单内容,梳理出高频关注点,发现学生对“英子为什么总是不懂大人话”“小偷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表现出高度敏感性。教师据此归纳出以“童年的眼睛”“胡同里的告别”“老物件会说话”为核心的三大主题议题[3]。

图1 演绎前的文本细读

2.2 思辨活动设计

主题探究的深化必须依托具体情境下的思维演练。《城南旧事》的文本结构松散而情感连贯,人物性格复杂但不失真实,具备极高的思辨空间。思辨活动的设计以议题为线索,构建角色行为与价值冲突的讨论场域,使学生在辩证推理中形成个人判断。思辨不仅发生在口头表达中,也体现在书面生成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小组讨论成果转化为个人表达,构建“说—想—写”联动的思维训练路径。

2.2.1 角色思辨剧场

在“我们看海去”一章中,英子与小偷的三次对话构成极具张力的叙事结构,教师基于这一文本片段设计“角色思辨剧场”,引导学生扮演英子、小偷、母亲三个角色,通过重构对话激活理解与判断。演绎前,学生需要完成对人物性格动机的文字细读和分析,并对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逻辑进行梳理 ( 见下图 1 ) , 在演绎中,学生对语言语调和情感表达进行调整,进一步贴近人物心理真实,以达到对角色理解的理解。在剧场结束后,教师组织全班辩论“这个小偷是坏人吗”,要求学生列出文本证据并进行归纳推理,引导他们从行为结果、处境困境、人物语态等方面建立多元评价视角。

师再引入影片片段中“夹竹桃谢了”的画面,组织学生分析光影构成与影像中角色情绪变化的对应关系,在文艺作品中体验形象与情感的交互机制。

图2 图文影像结合促进文化解读

2.3 意义生成成果

主题探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个人意义的建构。在本课例实施中,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参与思辨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多元形式的生成任务[5]。《我的童年解密手册》作为课程成果之一,记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成长的困惑”的持续追问与思维图式演变,表现出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转变与情感升华。“写给十年后的自己”时光明信片项目,则承载了学生对未来自我的角色设想与价值投射,是情感体验向人生规划过渡的关键环节(见下图3)。

图3 时光明信片项目
 

3 结语

主题探究式阅读在《城南旧事》的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拓展思维深度与生成个体意义的独特价值。以“议题聚焦—思辨共生—意义重构”为路径的整本书阅读设计,能够有效对接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特征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推动课堂从内容传授走向价值共建。儿童经验、文本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张力,在系统化的教学支架中被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动力,进一步印证主题探究在整本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践可能与课程意义。

《城南旧事》中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意象系统为文化解读提供深层空间。教师围绕“老物件会说话”这一子议题,设计了“文化解码工坊”任务,引导学生在文图、影像、实物多模态材料中建构文化理解(见下图 2)。在教学中,学生先观察老北京骆驼队的历史照片,结合文字描写寻找细节的异同,从中发现写作中的取舍和象征性的表达 [4]。老

参考文献

[1] 苏敏 , 刘心慈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5, 38 (02): 79-84.

[2] 包海风 .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 (03): 82-84.

[3] 王玲霞 .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任务学习的实践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 (02): 155-157.

[4] 钟越越.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D刊 ( 学术刊 ), 2024, (13): 44-46.

[5] 顾夏玉.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育人实践 [J]. 华夏教师 , 2024, (35): 21-23.

2.2.2 文化解码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