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训练路径与情感表达适配性研究
吴玉孙
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南三亚572000
一、引言
在当代音乐艺术领域,通俗唱法凭借其贴近大众、易于传唱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而“混声”技术作为通俗唱法中提升演唱表现力的关键要素,对演唱者的声音塑造与情感传递起着决定性作用。掌握科学的混声训练路径,实现混声技术与情感表达的良好适配,是每一位通俗唱法演唱者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在混声技术训练与情感表达适配方面,存在理论研究不足、实践应用不系统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训练路径与情感表达适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混声的概念与原理
混声是指在演唱过程中,将头声区与胸声区的声音有机融合,形成一个统一、连贯的声区。从声学原理来看,头声主要依靠头腔共鸣,声音明亮、空灵;胸声则以胸腔共鸣为主,声音厚实、温暖[1]。混声通过调节声带的振动方式和共鸣腔体的状态,使声音在不同音高上保持音色的统一与平衡,避免因音域跨度导致的音色断层。
2.2 混声技术在通俗唱法中的重要性
在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拓宽了演唱者的音域,使演唱者能够轻松驾驭高音与低音,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其次,混声能够改善声音的质量,让声音更加圆润、饱满,增强声音的穿透力与感染力。此外,科学运用混声技术还能有效保护演唱者的声带,避免因过度使用胸声或头声导致的声带疲劳与损伤,延长演唱者的艺术生命。
三、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训练路径
3.1 呼吸训练
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源泉,良好的呼吸控制是掌握混声技术的基础。在混声训练中,常用的呼吸方法为腹式呼吸与胸腹联合呼吸。腹式呼吸强调腹部的弹力隆起与弹力收缩,以打哈欠的状态通过膈肌向下运动与盆骨向后回弹、来扩大气息容积,吸入更多气息;胸腹联合呼吸则是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调动胸部肌肉协同参与,使气息更加稳定、充足。演唱者可通过吹蜡烛、闻花香等练习、学狗狗吐舌喘气,感受气息的流动与控制,为混声发声提供稳定的动力支持。
3.2 共鸣训练
共鸣训练是混声技术训练的关键环节。头腔共鸣训练可通过哼鸣练习实现,演唱者保持微笑状态,闭上嘴巴,发出“嗯”的声音,感受眉心处的振动;胸腔共鸣训练则可通过发低音“a”音,体会胸部的振动感[2]。在混声训练中,需要将头腔共鸣与胸腔共鸣有机结合,根据音高的变化灵活调整共鸣比例。例如,在中低音区,适当增加胸腔共鸣成分;在高音区,则更多地运用头腔共鸣,使声音过渡自然、统一。
3.3 声带调节训练
声带的调节直接影响混声的质量。演唱者可通过气泡音练习来放松声带,激活声带的振动机能。在演唱过程中,需根据音高、音量的变化,灵活调节声带的长度、厚度与张力。例如,在唱高音时,声带需变薄、变短,增加振动频率;在唱低音时,声带则需变厚、变长,降低振动频率。此外,还可通过唇颤音、舌颤音等练习,增强声带的灵活性与控制力。
3.4 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是将理论与技巧转化为实际演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演唱者可选择不同风格、音域跨度较大的歌曲进行练习,在实践中巩固混声技术。同时,注重声音质量与音色的体现,积累丰富的发声经验提升混声技术的肌肉记忆,提升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混声技术的能力。此外,保持多听多想原则、提高正确的有效发生频率等,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
四、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与情感表达的适配性分析
4.1 不同情感类型对混声技术的需求
不同的情感类型需要通过不同的声音特质来表达,这就对混声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表达喜悦、欢快的情感时,声音需要明亮、轻盈,此时可适当增加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具穿透力;而表达悲伤、忧郁的情感时,声音则需要深沉、厚重,应加强胸腔共鸣,营造出低沉、伤感的氛围。在表达愤怒、激昂的情感时,需要强大的气息支持与有力的声带振动,通过混声的合理运用,使声音充满爆发力[3]。
4.2 混声技术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科学的混声技术能够为情感表达提供有力的支撑。当混声技术运用得当,声音的音色、音量、音准、音质等要素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情感表达,使演唱者更加准确、生动地传达歌曲的情感内涵。例如,在演唱抒情歌曲时,通过细腻的混声控制,能够将歌曲中的柔情蜜意娓娓道来;在演唱摇滚歌曲时,运用富有张力的混声,能够充分展现歌曲的激情与活力。相反,如果混声技术运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声音失衡,影响情感表达的效果。
4.3 典型案例分析
以歌手邓紫棋的演唱为例,在歌曲《泡沫》中,她在副歌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混声技巧。在高音区,通过巧妙地融合头声与胸声,使声音既保持了明亮的音色,又具有足够的力量感,将歌曲中对爱情如泡沫般虚幻的悲伤与无奈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歌曲《光年之外》中,邓紫棋根据歌曲科幻浪漫的主题,在混声运用上更加注重声音的柔和与连贯,通过细腻的气息控制与共鸣调节,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与歌曲的情感基调完美契合。
五、优化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与情感表达适配性的策略
5.1 加强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与分析
演唱者在演唱前,应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与情感基调、歌曲节奏及旋律,准确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通过对歌曲情感的细致分析,明确在不同段落、不同乐句中所需的声音特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运用混声技术进行演唱。例如,在演唱一首描写离别场景的歌曲时,演唱者可提前感受离别的不舍与伤感之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调整混声的共鸣比例与气息控制,将这种情感充分展现出来。
5.2 提高混声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
演唱者应不断加强混声技术的训练,提高技术的熟练程度与灵活运用能力。在实际演唱中,能够根据歌曲情感的变化,迅速、准确地调整混声的各项要素,实现声音与情感的概念融合和体现。同时,多尝试不同风格的歌曲演唱,拓宽混声技术的应用范围,积累在各种情感表达需求下运用混声技术的经验。
5.3 注重演唱中的情感投入与表达
演唱不仅仅是声音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演唱者在运用混声技术时,应全身心投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声音的表达。在舞台表演中,可结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增强情感表达的感染力,使混声技术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动人的演唱体验。
六、结论
综上所述,通俗唱法中“混声”技术的训练路径与情感表达适配性密切相关。科学的混声训练路径是实现良好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情感表达的需求又对混声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呼吸训练、共鸣训练、声带调节训练与实践训练等,能够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混声技术水平;同时,注重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与分析,提高混声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加强演唱中的情感投入与表达,能够实现混声技术与情感表达的最佳适配。本研究为通俗唱法演唱者的演唱实践与声乐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希望能够促进通俗唱法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混声技术与不同音乐风格、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的适配性,为通俗唱法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马玉冬.“SLS”流行唱法与传统通俗唱法的结合与探究[D].青岛大学,2021.
[2]于潇潇.流行演唱训练中的混声技术分析[J].艺术评鉴,2022,(10):78-80.
[3]孙璟雅.声乐演唱中声区过渡技术的细节处理与实践[J].黄河之声,2025,(15):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