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顾娇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江苏常州213000
妇科恶性肿瘤包括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外科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不仅需切除癌肿,还同时实施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由于手术范围广,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等因素,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使静脉腔阻塞所致的静脉回流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漏诊率、高致残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特征[1]。所以针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防止DVT 发生,减少术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是建立在循证基础上,将能够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措施进行整理、汇集,促使分散的护理措施系统化,以预防血栓发生的一种护理实施策略[2]。基于此,本院将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3 年1 月~2024 年12 月收治并实施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的患者88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 例,患者均接受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治疗。纳入标准: 年龄>18 周岁;经检查确诊需手术治疗且在本院进行择期手术;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入院时已确诊有DVT;3 个月内进行过下肢手术者;合并高血压、凝血障碍或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具体操作如下:(1)健康教育:DVT 预防知识健康教育在入院时立即进行,由床位护士进行宣教,内容主要涉及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基础知识;手术前后肢体锻炼方式,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告诉患者戒烟、戒酒、改掉不良习惯;在饮食指导时,指导患者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品,尽量少吃动物脂肪,以防治便秘,用力大便会导致腹内压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指导患者保持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ml,以免血液浓缩导致血液在高凝状态下诱导 DVT 发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宣教,除常规口头宣教之外,还可以给患者发放图文并茂的 DVT 预防宣传手册,播放下肢骨折术后早期功能化锻炼的录像等,增加宣教方式的生动性,提高患者的学习兴趣。(2)基础预防及护理:留置深静脉置管(CVC)或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患者应严格按照静疗规范进行导管护理,防止导管性静脉血栓形成;每次输液时避免在相同位置进行反复穿刺,尽量避免在患者下肢输液。(3)体位管理:术后患者卧床期间应保持患肢抬高位,有利于静脉回流;忌膝下另行垫高硬枕,膝关节屈曲程度不宜过大,警惕腘静脉受压。(4)功能锻炼:由责任护士进行指导,功能锻炼以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髋关节周围肌肌力练习为主,功能锻炼每日早、中、晚各行1 次,5 次为 1 组,每次训练 20min ;术后当日可开始适当功能锻炼至出院前,锻炼力度逐渐加大,以患者能耐受且不会造成剧痛为宜。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提倡患者尽早下床,下床前对可能出现的跌倒和管道滑脱多种风险进行评估,并向患者宣教相关防范措施和应急处流程;下床时应严格遵循“下床三部曲”,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首次下床时必须有责任护士或家属的陪同,以免出现意外跌倒。(5)病情监测:床位护士术后每天判断患肢肢体肿胀的程度,对患肢肢体周径(髌上10cm、髌下10cm)
进行测量和记录。采用弹力袜、足底静脉泵、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等措施防止 DVT 的发生[3]。护士应做好宣教,交待患者不要擅自调整物理预防措施的使用方法,确保治疗时间及预防效果。对于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眼底出血、口腔出血等不良反应。
1.2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DVT 发生率,测量双侧下肢周径,如周径差≥3cm,且出现下肢皮温升高、皮色改变,患者主诉下肢疼痛,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下肢出现血栓,统计DVT 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22.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例(% ) 的形式表示,采用 x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 DVT 发生率比较,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 DVT 发生率比较 [n(%)]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主要与病人长期卧床休息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相关,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全程动态评估血栓发生风险,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给予中高危患者、极高危患者更多关注,在循证的基础上合理运用集束化护理措施,从健康宣教、病情监测、物理预防、抗凝药物使用等多个方面来防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手术后患者进行再次评估,根据动态的评估结果来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4]。
综上所述,集束化血栓防治策略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可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敬尧.妇科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民族大学,2024
[2]沈居丽,贾惠芳,郜玫,等.基于风险评估的集束化护理在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2,43(02):160-165.
[3]李玉.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比较[D].天津:天津中医药大学,2024
[4]杨小燕,朱小鸽.基于风险评估的集束化护理模式在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作用[J].黑龙江医药,2022,35(06):1469-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