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开放与利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

郝金柱

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016200

引言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档案作为承载历史记忆、社会发展轨迹的重要信息资源,其开放与利用程度不断提升。档案开放利用不仅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完善,还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然而,随着档案开放范围的拓展和利用方式的多元化,档案信息安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信息泄露、恶意篡改、非法访问等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威胁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保障档案开放与利用中的信息安全,成为维护档案资源价值、保护各方权益、促进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亟需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应对策略。

一、档案开放与利用中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层面的安全隐患

档案管理技术体系的固有缺陷与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并存,构成技术层面的主要安全隐患。一方面,档案存储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因设计理念局限或开发周期压力,可能存在代码逻辑漏洞、安全防护模块缺失等问题。这些漏洞若未及时修复,极易成为黑客入侵的突破口,导致档案信息被盗取或篡改。另一方面,在网络传输环节,部分档案管理机构采用的加密技术强度不足,难以抵御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手段,使得档案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面临被窃取、截获和篡改的风险。此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虽然提升了管理效率,但也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的分散性和多租户特性,增加了数据隔离的难度;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档案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能导致敏感信息被意外泄露;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若算法存在偏差或被恶意攻击,可能引发信息处理错误或泄露。

(二)管理层面的缺陷

档案管理的制度与流程不完善,是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制度建设方面,许多档案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健全涵盖档案开放、利用、存储、传输等全流程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档案密级划分标准、开放审批流程和权限分配规则,使得档案信息在开放利用过程中缺乏规范约束,容易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和使用。在流程管理方面,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岗位,但部门之间职责划分模糊,缺乏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这种职责不清的状况导致在处理档案开放利用事务时,出现相互推诿、重复劳动或管理真空等问题,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同时,档案管理的监督机制薄弱,缺乏常态化的安全检查和评估机制,无法对档案开放利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

二、档案开放与利用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影响

(一)对档案原始性和完整性的破坏

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威胁档案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动摇档案作为历史凭证的核心价值。档案信息一旦遭到篡改,其记录的历史事实将被歪曲,无法真实反映历史原貌,使得档案失去作为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等工作可靠依据的价值。例如,被篡改的档案数据可能误导学者的研究结论,影响历史事件的正确解读。而档案信息的丢失或损坏,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文化损失。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档案,一旦损毁,将使人类历史记忆出现缺失,无法完整传承给后人,严重削弱档案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对个人和组织权益的损害

档案中包含大量个人隐私信息和组织商业秘密等敏感内容,信息安全问题会对个人和组织权益造成严重损害。对于个人而言,档案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其隐私被侵犯,遭受骚扰、诈骗等不法侵害,给个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和经济上的损失。例如,个人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隐私泄露,可能导致频繁的垃圾信息骚扰和电信诈骗。对于组织来说,档案信息泄露可能导致商业机密外泄,损害其竞争优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同时,组织声誉和形象也会受到负面影响,降低社会公信力,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

三、档案开放与利用中信息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技术防护体系建设

构建全面、高效的技术防护体系是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关键举措。在档案存储环节,持续优化档案存储系统架构,采用先进的访问控制技术,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严格限制用户对档案信息的访问权限。同时,运用高强度的数据加密技术,对存储的档案信息进行全生命周期加密,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在网络传输方面,采用安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 SSL/TLS 协议,对档案数据进行加密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和篡改。针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带来的安全风险,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机制。在云计算环境中,加强数据隔离和安全审计,确保不同租户的数据相互隔离;在大数据处理过程中,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防止信息泄露;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加强算法安全评估和监控,防止算法被恶意攻击和滥用。此外,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备份和容灾恢复机制,定期对档案数据进行备份,并在异地建立容灾备份中心,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恢复数据,保障档案信息的可用性。

(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保障。首先,制定完善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档案开放与利用的审批流程、权限分配标准、密级划分规则等内容,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规范和依据。其次,合理划分各部门和岗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通过明确职责,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档案开放利用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监督机制,成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监督机构,定期对档案开放利用工作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通过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管理闭环。

(三)提升人员信息安全素养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利用者的信息安全素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环节。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系统的信息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意识教育、操作规程培训和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增强其安全意识,使其深刻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同时,加强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其应对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档案利用者,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其普及档案信息安全知识和使用规定,明确告知其使用档案信息的权利和义务。在档案利用过程中,要求其签订使用协议,对违规行为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引导其规范使用档案信息,从人员层面筑牢信息安全防线。

结束语

档案开放与利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在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保障信息安全是实现档案开放利用价值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技术防护、管理体系、人员素养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有效应对信息安全挑战,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可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档案管理需求的持续变化,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要求,推动档案开放与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敏. 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黑龙江档案,2025, (03): 20-21.

[2]罗冠筠. 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信息记录材料, 2024, 21 (11): 30-31.

[3]郑伟良.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办公室业务, 2023, (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