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赵燕
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城关幼儿园 单位邮编:033500
引言: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认知方面处于初期形成阶段,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以往幼儿园教育侧重于知识传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稍显不足,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幼儿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一)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良好行为习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是直接反映一个人品质、道德及素养的衡量指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其身心全面发展[1]。行为习惯包括饮食、运动、睡眠、学习、劳动等多个方面,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可以满足幼儿身体发育、健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例如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助于其早期身体发育,促进骨骼生长。培养其良好饮食习惯能够保证足够的营养吸收,可以强身健体,减少患病的几率。幼儿园是幼儿步入集体生活、社会的第一步,教师具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帮助,无形中对其进行各方面影响。
(二)培养幼儿适应能力
幼儿园阶段由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 惯进行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具有责任感、遵守 儿适应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在教 话打断,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别人说完后再回应、发表意 规则,进而提高交流和沟通能力。为幼儿布置家庭作业时,要求其 幼儿园阶段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在幼儿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其参与 也是获 一定地位、得到别人认可的关键。
(三)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幼儿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在集体活动中没有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缺少互相帮助、分享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时会影响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幼儿园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幼儿之间争抢教学工具、互相打闹等,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幼儿园教师通过示范、教育、奖惩等方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引导其注意遵守教学秩序,在学习、游戏活动中学会谦让、互相帮助、懂得分享,从而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方面需要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需求,一方面需要满足幼儿的实际需求,以此才能落实幼儿园教学活动,切实对幼儿形成好的影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性格特点方面入手,幼儿园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幼儿吃饭时向其介绍如何正确使用餐具,需要遵守哪些餐桌上的要求,对幼儿进行示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幼儿说明农民伯伯、婶婶种地的艰辛,让其认识到粮食来之不易,告知其不能挑食、浪费粮食。规定用餐的制度,要求幼儿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位置与其他人玩闹,也不能大声喧哗,尽量保持安静,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规定可以提高幼儿对于餐桌礼仪的认识与掌握,逐渐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幼儿的可塑性强,并且善于模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幼儿园教师是除了父母、祖父母之外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并且在幼儿的心中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内心存在尊重、害怕等情绪,使得其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下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时刻在幼儿的观察中,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待别人要尊敬、语言温和,见面后第一件事是问好,礼貌待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同时,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解决矛盾时也要做到公平、公正,指出每个人的错误,并引导其认识自己的问题,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促使他们互相理解,认识朋友的含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建立良好的友谊。
(三)奖惩分明
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需要教师设定一定的奖惩规则约束幼儿,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相应的奖励,让其继续保持,对表现不好的幼儿进行一定惩罚,让其知道自己犯了错,帮助其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3]。幼儿园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制定班级规则,明确奖惩要求,并且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规则,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幼儿在吃饭时不能说话,不能随意离开餐桌;上课的过程不能私下说话,未经教师同意发言或者离开座位上厕所等;自由活动时不能疯闹,要注意动作和幅度。每周做一次评比,表现好的幼儿给予口头表扬、盖小红花、给小奖品。表现不好的幼儿则惩罚其做下一周的纠察员,记录班级里不文明的行为,并负责调解矛盾,让其通过实践了解良好行为习惯。
(四)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应该以游戏活动为主,符合幼儿活泼、好玩、好奇心重的特点,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奠定基础,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设计一个我是环境保护小卫士的游戏活动,提前准备各种卡片,上面写有各种垃圾的名称并画有图案,让幼儿做游戏,从卡片中随机收取一张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中”实现垃圾分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亲子体会了垃圾分类,并且可以从中认识各种垃圾并了解垃圾分类的规则,从而形成了垃圾分类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得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一员,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责任感。
(五)落实家园共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幼儿园、家长等多个方面主体共同参与和努力,因此需要落实家园共育。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经常沟通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其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并一起分析问题的成因,是家庭环境导致、家长言行举止的影响,还是幼儿园的环境不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等,通过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对幼儿行为进行纠正。同时,幼儿家长要积极参与其中,在家庭生活中言传身教,为幼儿做好的示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让幼儿进行模仿,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幼儿适应能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要求幼儿园教师从幼儿年龄、教学实际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以身作则、奖惩分明、开展游戏活动、落实家园共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庄静.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5,(03):251-253.
[2]陈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J].天津教育,2024,(10):177-179.
[3]黄亚鸿.探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路径[J].家长,2023,(1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