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群文舞蹈的在地化实践与发展模式研究
刘诚诚
鞍山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引言:
群文舞蹈作为根植于乡土社会的文化表达,融合了地方历史、风俗与审美,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记忆和社会功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化振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群文舞蹈以其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深厚的文化根基,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推动群文舞蹈的在地化实践,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成为学界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点。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群文舞蹈的文化价值与实践基础
1.群文舞蹈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功能
群文舞蹈作为乡土社会深层文化的一种外化形式,起源于民间祭祀、农耕节庆与村落仪式,凝结了地方性知识与审美经验。其表演形态多样,动作节奏随风俗演进而异,既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传统语境中,它肩负着代际传承的责任,维系着村庄内部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
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群文舞蹈展现出强烈的适应性和开放性。一方面,它以群体参与为基础,促进村民间非正式互动,增强社区认同;另一方面,还承担乡村旅游展示和文化扶贫等现代功能。
群文舞蹈既是民间艺术的延续,也是乡村振兴中重塑乡村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凭借其在地性和群众性,在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自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2.乡村振兴政策推动下的群文舞蹈实践基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化,国家和地方层面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显著增强,群文舞蹈的发展由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政策空间和实践土壤。在财政支持、项目驱动与人才引导等机制加持下,众多乡村建立起固定的文化活动阵地,如村文化广场、舞蹈排练厅等,为群文舞蹈的常态化运行提供保障。
同时,各类“乡村文化节”“非遗进乡村”等活动不断激活群众参与热情,提升了舞蹈的能见度与生命力。在数字媒体赋能下,部分地区通过短视频平台记录与传播群文舞蹈表演,形成“线上扩散—线下共舞”的互动局面。这一过程不仅拓展了乡村文化的传播边界,也重构了群文舞蹈的社会语境,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文化生命力与实践意义。
二 群文舞蹈的在地化实践特征与路径
1.文化资源挖掘与地域特色重塑
群文舞蹈的在地化发展依托于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层发掘与整合。每个村落或民族区域都蕴藏着独特的历史记忆、风俗传统及象征符号,这些构成了舞蹈艺术传承和创新的文化基础。
实践中,许多地区通过访谈老艺人、整理民间文献及复原传统仪式,激活了沉睡或濒危的舞蹈元素。例如,江西某地将农耕仪式与古老传说融入舞蹈叙事,丰富了作品内涵并强化了地域辨识度,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个性。
2.群众主体激活与多样表达机制
在地化的关键在于赋能本土群众,激发其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与过去依赖外来编排不同,当前群文舞蹈更趋向于由村民自发组织、自主创作,形成群众主导的艺术实践模式。
不少乡村中,农民、返乡青年及退休人员组成舞蹈团队,结合日常生活体验和本地审美进行内容创新。村民从文化的接受者转为生产者,增强了参与感与归属感,同时激发了创作活力和文化自信。
3.媒介技术推动传播路径创新
媒介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群文舞蹈的传播格局,实现了超越空间限制的多渠道覆盖。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平台,成为乡村舞蹈拓展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大量村民将排练及演出视频上传网络,通过点赞和分享等互动形成广泛传播,吸引城市观众关注。这种“本地创作—线上传播”的模式打破了城乡文化交流的单向流动,实现了乡土文化的主动展现与身份认同。
同时,观众反馈对舞蹈内容产生反向影响,推动创作不断调整完善,形成“创作—传播—再创作”的良性循环。数字媒介还为群文舞蹈的长期保存和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数据,提升其文化价值的延续与传播深度。
三、群文舞蹈的持续发展模式探索
1.建立多元协同机制,增强文化供给韧性
群文舞蹈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多元力量的有机联动。在现实层面,不少地区面临资源分散、机制不畅的问题,文化供给虽多但难以高效整合,造成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境,亟需重构协同体系,形成责任共担、资源共用的运行格局。
在机制设计上,应以政府统筹为引导,推动文化部门、文旅机构与社区力量形成合力。设立专项支持资金、扶持品牌舞蹈项目、组织区域巡演等举措,能够稳定内容供给、提升群众参与度。
2.打造本土人才体系,激发内生创新动能
人才是群文舞蹈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当前乡村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传承机制薄弱等问题,制约了舞蹈的创新和延续。要破局,需立足本土资源,系统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体系。
通过引导村民参与舞蹈编排与教学,逐步建立起“乡土艺人+文化志愿者”的双层结构。借助村校联动、文旅融合等平台,将具备基础的村民纳入创作实践中,实现人才的在地培养。此外,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培训,开展研修班与传承人培训活动,提升群众的审美表达与组织能力。
返乡青年群体具备数字技能与内容创新优势,可通过内容共创、社交媒体运营等方式介入群文实践,为传统舞蹈注入时代活力。
3.深化媒介融合应用,拓展传播转化空间
数字媒介的介入为群文舞蹈的传播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传统线下演出形式难以满足当代传播需求,借助媒介融合手段,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化内容的持续外延与转化增值。
将传统舞蹈转化为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能够提升视觉吸引力和观众黏性。结合社交平台的互动机制,村级舞蹈作品在网络中获得更多曝光与反馈,扩大了传播半径,也增强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地方电视台、公众号与文旅宣传平台的整合运用,有助于形成多维传播网络。通过数字化采集与分类存储,将优秀舞蹈资源转化为教育课程、文创产品等,拓展其在教育推广与文旅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提升舞蹈的现实价值与文化延续力。
结语:
群文舞蹈的在地化实践体现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承,激发了群众的主体参与与文化创造力。数字媒介的介入拓展了传播空间,同时推动了内容的动态优化。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和本土人才培养体系,群文舞蹈的发展动力得以持续释放。未来,进一步深化媒介融合与文化产业联动,将促进群文舞蹈的广泛传播与文化价值延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艺涵,王文哲.江苏传统舞蹈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艺术家,2025,(03):149-151.
[2] 陈育燕.闽浙地区“三月三”节庆舞蹈与乡村公共文化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4,(06):101-107.
[3] 刘铭.探究提升群文舞蹈创作审美高度的对策[J].参花(下),2023,(09):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