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工惠暖心行动与教职工之家建设的融合模式探究
刘佰勇 刘恩辰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276000
研究中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及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平台融合—资源整合—服务协同—职工参与”的四维联动模型。该模型以数智化平台为支撑、精准化服务为核心、长效机制为保障,通过两者深度融合,实现服务效能、资源配置和职工满意度的提升。实践表明,此融合模式能破解传统工会工作痛点,为高校工会注入新活力。
一、工惠暖心行动的创新实践
工惠暖心行动作为高校工会服务教职工的重要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全新的实践样态。基于对甘肃、宁夏、浙江等地工会创新案例的系统分析,本研究提炼出以下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模式:
1. 精准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需求精准识别: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职工“画像”系统能够实现服务的智能匹配与主动推送。例如,湖州市总工会构建的实名制数据库覆盖 7300 多家基层工会组织,会员数从 24 万跃增至68 万,通过“湖工有伴”“湖工助业”“湖工心安”等系列应用场景,精准开展就业帮扶、法律宣教、公益培训等活动150 余场次,服务职工 30 万余人次。该系统通过分析教职工的年龄、学科背景、岗位类型、历史参与记录等多维数据,实现服务资源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有效解决了传统服务“一刀切”的弊端。
专属服务设计:针对不同教职工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设计多层次、专属化的服务内容。日照工会针对青年教师推出的“青年夜校”在线预约课程,解决了职业发展初期技能提升的需求;为新晋父母教师设计的“好好学吧”托管服务,则有效缓解了子女看护难题。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工会创新构建的“劳模工匠电子卡”身份认证系统,为 3275 名劳模、354 名工匠提供公共交通、停车、就医绿色通道和景区免费等专属礼遇,并通过“企业点单、工会派单、劳模工匠接单”模式,解决企业技术问题300 余个,形成了高知群体服务的创新范式。
2. 线上线下融合的实践突破
线上线下一体化:构建“线上预约+线下体验”闭环服务体系,实现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甘肃工会开发的“陇工惠”APP 覆盖省-市-县-乡-社区五级工会组织,2.05 万管理员账号实现全域管理。该平台开展“绘梦敦煌·一眼千年”泥版画培训等活动,教职工可线上“下单”、线下参与,这种模式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增强了服务体验。在宁夏,“职工之家”APP 整合了地方特色服务与全国通用服务,职工只需轻点屏幕,即可参与“工会活动”“福利发放”“维权服务”“网络学院”“宁聚良缘”等五大核心功能模块的活动,实现“一端登录畅享全维服务”。
普惠性活动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普惠活动设计显著提升了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湖州市总工会首创每月20 日“工会惠员日”,定期推出职工健身券、出行加油券等专属权益,一年发放会员专享券5.2 万余张;宁夏工会通过“云闪付”整合拓展支付场景,实现福利发放、领取和核销全流程线上管理,服务效能大幅提升。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服务内容,更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了工会与教职工的互动关系,增强了组织粘性。
3. 权益保障机制的数字化转型
“线上+线下”维权体系: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的权益保障网络,确保教职工诉求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日照市总工会创新打造的“工会法律在线”栏目,采用“法条+案例+互动”形式,通过广播、热线电话、APP 等多渠道为教职工提供实时法律咨询,节目音频同步上传“齐鲁工惠”APP“职工大讲堂”,方便教职工随时获取法律知识。该模式结合线下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形成维权合力,2023 年共诉调对接劳动争议案件 366 件,帮助挽回经济损失 196.23 万元。
民主参与新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湖州市总工会创新推出“聆听职情直通车”与工会三访机制联动,零时差收集职工建议;通过“工会服务职工点评”模式,实现“诉求搜集—数据分析—服务迭代”闭环管理,推动工会服务从“单向发布”向“互相奔赴”转变。这种参与式治理机制赋予教职工更多话语权和监督权,促进工会工作的透明化和民主化。
二、教职工之家数智化建设路径
教职工之家是高校工会服务的重要物理载体和情感空间,其数智化转型是融合模式落地的关键支撑。基于宁夏、浙江等地的实践经验,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设路径:
1. 平台架构与功能融合
统一平台建设:构建“一朵云、一张网、一终端”的集约化平台架构,实现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宁夏总工会仅用4 个月时间完成“宁工惠”APP 与全国“职工之家”APP 的全功能融合,打造了“全国通用服务+地方特色”的服务矩阵。该平台采用“4+137”数智化建设框架:建设一个全区统一的数据赋能中心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客户端、微信端、门户网站实现网络覆盖提供平台支撑;升级组织会员服务、帮扶服务、劳模服务、维权服务等7 大应用系统提供应用支撑。这种架构设计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实现了全国资源的互联互通,为教职工提供“一键触达”的全维度服务。
功能模块创新:针对高校教职工的特定需求,设计专业化、个性化的功能模块。日照工会的“日照职工e 家”平台,设置“职工之家”、“志愿服务”、“快乐学习”、“普惠活动”4 个子模块,支持教职工线上自选服务,工会后台“买单”。平台数据库已录入会员 27 万人,完成实名认证19 万人,开展线上活动 1000 多次,服务职工会员 100 余万人次,获评全国工会普惠优秀平台最具影响力平台。特别值得高校借鉴的是“学术社交”功能设计,支持跨学科交流、产学研对接和学术资源共享,满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需求。
2. 数据驱动的管理体系
组织会员管理:构建动态化、精准化的组织会员管理系统,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宁夏工会通过引导各级工会入驻全总建会入会数智化系统,实现 92.6% 的入驻率,成功搭建宁夏工会组织结构树;甘肃工会构建包括工会干部、劳模工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 31 个数据库,汇聚工会组织近4.37 万个,会员 288.61 万人。这些实践为高校工会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数据贯标实现会员信息的动态更新和精准管理,是提升服务效能的基础。
服务效能评估:基于大数据的服务效能评估体系实现工会工作的闭环管理和持续优化。湖州市总工会建立“资源整合—立体传播—效能提升”全链条管理体系,定期组织传媒、银行等合作单位分析后台数据,会商推进服务优化拓展。在高校应用场景中,可结合教学周期和学术日历,设计“服务-反馈-优化”动态机制,如学期初推送资源信息,期中收集教学压力诉求,期末开展满意度评价,形成数据驱动的服务优化闭环。
3. 智能化应用场景拓展
AI 赋能服务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工会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响应速度。宁夏工会打造的“智能问数”助手以机器人形象嵌入自治区总工会协同办公(OA)页面,机关干部通过自然发问查询相关信息时,系统会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结果,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在高校场景中,可开发“学术助手”AI 应用,协助教师匹配科研合作、查询经费政策、解决实验室安全等问题,成为学术支持的智能伙伴。
沉浸式体验设计: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服务体验。借鉴敦煌市总工会“绘梦敦煌·一眼千年”泥版画培训班的成功经验,高校工会可设计“虚拟教职工之家”,支持远程体验文体活动、参观校史馆、参与学术沙龙等。特别是在跨校区办学的高校,这种设计能有效解决空间阻隔问题,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融合模式的优化策略
基于实践研究和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促进工惠暖心行动与教职工之家建设的深度融合:
1. 强化文化引领与价值凝聚
思政教育创新:将思想政治引领融入服务全过程,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日照工会依托职工书屋打造“职工思政课堂”,在 APP 开设“掌上思政课”,通过时事政治、红色故事、“四史”知识、劳模故事等内容的有奖竞答,吸引职工随时随地学习。高校工会应进一步深化学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发“学术中国”系列课程,讲好科学家精神故事,将价值引领融入学术生涯服务。
校园文化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增强教职工的情感联结。可借鉴甘肃工会“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主题活动经验,在高校开展“吾爱吾师”云端故事汇,通过微视频、摄影作品、诵读作品等形式,展示教师育人风采;打造“云上校史馆”,增强教师学术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些数字文化载体能有效凝聚教职工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强化组织认同。
2. 推动组织变革与能力提升
工会干部数字化转型:培养工会干部的数字化素养和互联网思维是融合模式落地的关键保障。研究表明,当前仍有部分工会干部对互联网认识不足,认为互联网是宣传部门、IT 行业的事情,和工会实际业务关联不大,将自己置身事外。高校工会应建立“技术+服务”双轨培训机制,内容涵盖数据工具应用、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运营等模块;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将平台活跃度、服务响应速度、用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工会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
组织架构扁平化:推动工会组织从“金字塔式”层级结构向“网络化”扁平结构转型。传统工会工作存在很大的弊病,就是工会、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平台,从而使沟通成为企业或工会之间最大的问题。高校工会可建立“线上工委会”,缩短信息传递链条;设立“数字委员”岗位,专门负责数据分析和需求挖掘;推行“项目制”管理模式,跨部门组建柔性团队,提升响应速度和服务效能。
3. 完善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
构建“工会+”开放生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服务生态系统。湖州市总工会创新打造的“工会+传媒+银行+N”工作体系,形成高触达、高粘性、高效率的智慧工会服务新标杆;同时打造全市首个工字号在线“消费帮扶商城”,组织 8 家商户成立“工会严选”优质商家联盟,以“网红团队+直播带货”销售模式开展促销活动。高校工会可进一步升级这一模式,构建“学术服务生态圈”,联动图书馆、出版社、实验室管理处等提供专业服务;对接校外学术资源,提供期刊投稿指导、学术翻译等增值服务。
长效运营机制保障: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是融合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借鉴湖州经验,完善“资源整合—立体传播—效能提升”全链条管理体系,定期分析后台数据,会商推进服务优化拓展。高校工会应建立“季度迭代”机制,每学期结合教学日历调整服务重点;设立“数字创新基金”,支持院系工会开展微创新;构建“使用-反馈-激励”闭环,如用积分兑换学术工具包等方式提升用户粘性。
结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工惠暖心行动与教职工之家建设的融合模式”,构建了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为高校工会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可行方案。研究证明,以数智化平台为支撑、以精准化服务为核心、以生态化协同为保障的融合模式,能有效破解传统工会工作的痛点,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未来高校工会的创新发展需重点关注以下方向:一是构建可持续的数字服务生态,推动工会服务从“功能型”向成长型转变,支持教职工全职业生命周期的需求满足;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探索AI 助教评价、科研协作匹配、心理健康预警等创新场景,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三是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间建立平衡机制,增强教职工信任度;四是加强跨高校工会联盟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和标准共建,如建立“临沂市高校工会云”等区域协同平台。
互联网技术与工会工作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持续创新的过程。高校工会应秉持“以教职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动拥抱技术变革,推动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将网上教职工之家建设成为有温度、有智慧、有凝聚力的精神家园,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注:本文系 2024 年度工会工作创新课题项目:项目编号:XJCX202416 项目名称:互联网时代下工惠暖心行动与教职工之家建设的融合模式探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卫东. 学校工会如何成为教职工之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7)
[2]袁建美.立足“教职工之家”,助力和谐校园构建[J].科学咨询,2023,(07):172-174.
[3]刘宇虹.加强“四个”建设,努力打造教职工信赖的“教工之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80.
[4]张素芳.建设以教职工为中心的教工之家[J].北京教育(高教),2018,(Z1):83-85.
[5]江盈. 高校“教职工之家”建设工作的新举措[J]. 老区建设,2014(2):49-50.
[6] 张士杰, 郝秀英. 新时期教职工之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2):46-47. DOI:10.3969/j.issn.1000-7997.2010.02.016.
[7] 何嘉裕. 浅谈学校基层工会“ 教职工之家” 的建设与创新[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6):20-22. DOI:10.3969/j.issn.1007-7723.2011.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