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科技型国企党建与人力资源管理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张海轩

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00081北京

一、科技型国企党建与人力资源工作的关系

1.1 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

党建作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为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组织保障。科技型国企党建通过“党管人才”这一根本原则,构建了具有科技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突出三个关键特征:是政治引领性,将“科技报国”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创新驱动性,注重培养既懂政治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实践导向性,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锻炼和考察人才。

.2 人力资源支撑党建落地

科学化、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则为党建目标的落地实施提供了机制支撑和创新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制度衔接方面,将党内规章制度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机衔接,确保“党管干部”原则通过规范的选人用人程序落地。第二,资源整合方面设置“政治+业务”双考核要求,把党建表现作为技术职务晋升必要条件。第三,考核激励方面,建立党建与业务双 KPI 考核体系,将党建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薪酬分配直接挂钩。

1.3 党建与人力资源机制的融合

国企党建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制度层面。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第二,机制层面。创新实施“双培养一输送”,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优秀党员骨干输送到重要岗位。第三,文化层面。将科学家精神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科技报国”主题教育等活动,形成特色的新文化生态。

二、科技型国企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工作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合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整合

科技型国企在党建与人力资源融合方面仍面临深层次机制障碍:一是顶层设计缺位,部分科技型企业未设立专门的“党建+人才”工作协调机构,导致科研业务与党建工作协同不足,  严重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效能;二是制度衔接断层,在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选拔中,政治素质评估与专业技术考核存在偏差;三是运行机制不畅,科研项目党建与人才发展计划不同步。

2.2 协同效能不足,沟通机制存在缺陷

科技型国企在跨部门协同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组织壁垒突出,研发部门、党建部门与人力部门形成“信息孤岛”,关键技术人才数据的共享不足;二是专业认知偏差,部分科研团队党务干部缺乏科技创新管理知识,而人力对科研人才成长规律把握不深;三是协同平台缺失,部分企业未建立科研、党建、人力三方联席议事机制。

.3 专业能力不匹配,复合型人才匮乏

科技型国企面临特殊的人才结构矛盾:一是知识结构单一,既懂党建又懂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的干部占比不足;二是培养渠道分割,部分企业未建立“红色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三是实践载体欠缺,科研攻关与党性锤炼相结合的实践平台覆盖不足。

2.4 考核激励不协同,导向作用不明显

科技型国企考核体系存在突出问题:一是考核维度失衡,科研人才评价中创新成果与政治表现权重失衡;二是激励措施脱节,部分企业未将党建考核结果与科研项目立项、经费支持直接挂钩;三是创新激励不足,对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中表现突出的党员科技骨干缺乏专项激励。

2.5 数字化转型滞后,智能融合程度低

科技型国企在智慧党建与人才管理融合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系统孤立,党建信息化平台与人力系统数据互通率不足;二是技术应用表层化,仅有少部分的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党建与人才发展关联分析;三是智能决策支持缺失,在关键技术岗位人选推荐中,党建素质AI 评估模型应用率低,整体数字化融合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科技型国企党建与人力资源工作有机结合方

3.1 创新选拔机制,把牢科技人才政治方向

建立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创新思维、群众基础相结合的四维评价体系,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包含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学术道德的四维评价模型,设置科研诚信“一票否决”机制。二是创新考察方式。推行“项目+党建”双轨考察机制,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同步考察人才的政治表现和技术能力。三是优化晋升通道。建立管理、技术、党务三通道互通机制,实施“双培养”工程,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专家。

3.2 强化政治引领,打造科技人才成长平台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重点建设三大平台。一是思想引领平台。创建“ 科技大讲堂”,邀请院士、总工程师讲授“科技报国”主题课程;建设“红色实验室”,在重点科研场所设立党建文化墙。 是实践锻炼平台。在重大科研项目设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攻关突击队;实施“导师帮带”计划,为青年科技人才配备政治导师和技术导师“双导师”。三是价值实现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设立“党员创新工作室”;开展“揭榜挂帅”,让优秀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脱颖而出。

3.3 优化创新生态,激发科技人才内生动力

要构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全方位支持体系。一是完善服务保障。实施科研人才“六个一”工程:一套安居政策、一个健康档案、一次学术休假、一项家庭关怀、一套成长通道、一份荣誉体系。二是强化激励措施。建立“三挂钩”机制,党建考核与科研经费挂钩、政治表现与职称晋升挂钩、创新成果与收益分配挂钩。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团队给予特殊奖励。三是营造创新氛围。推行“三不”原则,不设论文数量门槛、不卡研发过程、不限创新思路;建立“三容”机制,容错、容败、容慢。

3.4 推进数字融合,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开发集成人才画像、在线培训、智能考核等功能的党建人才系统,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一是建设智慧平台。开发“党建+人才”数字中台,实现政治素质画像与专业能力档案的智能匹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运用VR 技术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开发科研人员政治素养测评系统。三是强化风险防控。建立技术伦理审查机制,设置科研行为“红绿灯”系统;运用大数据监测人才思想动态,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四、结束语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科技型国有企业党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具有特殊战略意义。通过构建“价值引领-机制保障-生态培育-数字赋能”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科技型国企能够有效实现党建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既避免了党建“空心化”,又解决了科技人才“重业务轻思想”的问题,既保证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又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实现了“红色引擎”与“创新驱动”的双轮联动,为培育新时代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范式。

参考文献:

[1]颜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20.000849.

2]张敬博.国有企业党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工作模式及其路径初探[J].青年与社会,2019(19):8

[3]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2022). 中央企业党建工作年度报告(2021-2022). 北京: 人民出版社.

[4]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 (2022).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报告(2022).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