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陈功

六安市叶集区第二小学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音乐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对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资源和设施

在发达地区,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乐教室和先进的音乐器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在偏远和欠发达地区,音乐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音乐教室设施简陋,甚至缺乏必要的乐器和音响设备。这种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分小学音乐教学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应试准备,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审美体验。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价值,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同时,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创新和灵活性,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师资力量

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系统的音乐教育背景和专业的音乐技能,难以胜任音乐教学任务。此外,部分教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目标理解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体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许多学校过分关注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成绩,忽视了对学生音乐审美、创造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发展状况,也制约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五)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对小学音乐教学也有重要影响。一些家长和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音乐是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观念影响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投入和热情。

二、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愉悦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如通过视频、图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动物说话》这是一首欢快、有趣的儿童歌曲,歌词简单,旋律朗朗上口,模仿了小鸡、小鸭等动物的叫声。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各种动物的叫声音频,让学生们猜猜是哪些动物。邀请学生上台,模仿自己喜欢的动物叫声和动作,其他同学来猜测。学唱歌曲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一种动物,进行歌曲接唱,比如第一组唱“小鸡说话叽叽叽”,第二组接“小鸭说话嘎嘎嘎”等,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最后,让学生们根据歌曲内容,自己创编动物的动作,边唱边表演,使整个课堂充满欢乐氛围。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例如,《我是小小音乐家》这是一首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表现了小朋友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成为音乐家的向往。教师先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或音乐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此导入歌曲。在学唱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自主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歌曲中“小小音乐家”的形象,如弹吉他、敲鼓、拉小提琴等动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小组讨论,讨论歌曲的节奏特点、演唱风格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给予肯定和引导。请学生们自荐或推荐上台表演唱,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评价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感。

在学唱过程中,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如教师与学生轮唱、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等,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音乐的魅力,同时也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方法一:情境创设法

例如《小红帽》。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小红帽去外婆家”的情境,利用道具和多媒体展示森林、外婆家等场景。让学生们扮演小红帽、大灰狼等角色,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比如在唱到“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时,学生们做出走路的动作;唱到“大灰狼”时,扮演大灰狼的学生发出凶狠的叫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更投入地演唱歌曲,还能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故事内容,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方法二:游戏教学法

例如《音乐小屋》。教师设计了一个“音乐小屋闯关”的游戏。第一关是“节奏达人”,教师出示一些节奏卡片,学生们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准确打出节奏;第二关是“歌词接龙”,教师唱上一句歌词,学生们接龙唱出下一句;第三关是“舞蹈创编”,学生们根据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自主创编舞蹈动作。最后,成功通过三关的学生可以进入“音乐小屋”(教师布置的一个小角落),在里面自由地唱歌、跳舞。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歌曲,提高了他们的节奏感知、歌词记忆和舞蹈表现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竞争。

方法三:合作学习法

例如《田野在召唤》。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歌曲的和声部分,有的小组负责设计歌曲的演唱形式(如轮唱、合唱等),有的小组负责用简单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如用木鱼、沙锤等)。然后,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分工合作、互相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机会。

方法四:问题引导法

例如《雨花石》。教师在播放歌曲之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觉得这首歌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方式来表现”等。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聆听歌曲,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接着,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方法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例如《维也纳的音乐钟》所表现的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认识几种常见的西洋乐器,并能通过聆听分辨出它们的音色。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氛围。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维也纳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吗?”“这首曲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再次播放音频,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音乐的曲谱。在播放到不同的段落时,暂停音乐,引导学生观察曲谱的特点,如节奏、旋律走向等。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段落的音乐特点,并请小组代表发言。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某个段落的节奏比较紧凑,感觉很活泼。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应乐器的图片和介绍,如钟琴、小号、小提琴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然后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分辨出这些乐器的音色出现的位置。通过以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聆听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提高他们的聆听兴趣和能力,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结论

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积极构建愉悦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校也应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和支持,为师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苗苗 . 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2,(17):113-115.

[2] 王红毅 . 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1,(28):126-127.

[3] 殷梦澄 .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J]. 小学时代 ,2019,(34):59-60.

[4] 秦嘉潞 . 小学音乐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22(0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