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职业教育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
张婕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山东济南 250000
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概念,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一论述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职业教育领域,“大思政课”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借助丰富社会资源,将思政教育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全域,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作为旅游特色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大思政课”改革建设过程中,需明确自身专业领域特色,探索具有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路径。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实习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职业教育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和互动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
然而,当前旅游职业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难度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不足,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研究方法应用存在局限性等。基于此,本研究以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旅游职业教育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一、旅游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
为深入探究旅游职业教育领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需先明晰其理论根基与现实价值,这既是开展后续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也是解决当前教学困境的关键前提。
(一)理论基础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绝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来明确方向与路径,使我们能够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旅游职业教育中“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逻辑,为后续的实践探索奠定认知基础。
1.“大思政课”教育理念
“大思政课”强调思政教育要突破传统课堂局限,与现实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这一理念为旅游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根本指导,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
2.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理论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标一致。在旅游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协同育人理论
协同育人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形成育人合力。
(二)现实意义
在旅游行业对人才素养要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回应行业与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更直接关联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职业发展。使我们能够从旅游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探索“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路径,推动教育质量与行业服务能力的双重提升。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除专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构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和感悟思政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
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企业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增强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推动旅游职业教育改革。构建具有旅游职业教育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对传统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突破。它有助于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旅游行业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使旅游职业院校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人才,为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现校企共赢。
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与问题分
以为例,为深入剖析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成效与改进空间,需先全面梳理其当前的建设现状,这是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逻辑起点。
(一)现状分析
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活动设计及研究方法等已有的实践探索既体现了在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中的主动性,也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的现实样本。基于此,以下将从多个层面剖析当前取得的阶段性进展,为问题诊断与路径优化提供事实依据。
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构建。已建立了以思政部为主体,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参与的实践教学联动工作机制。该机制将自发实践与学校组织实践有机结合,将专门理论课教学实践与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将专业实践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形成了思政课老师为主,思政部与学工系统共同指导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部分学生的覆盖。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加强了与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建立了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思政课的实践应用。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旅游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自身作为未来旅游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模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场景、组织学生参与旅游志愿服务、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授课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问题分析
在梳理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矛盾与瓶颈,是突破改革困局的关键。上述问题的存在既反映了旅游职业教育中思政实践教学的共性挑战,也凸显了学院在资源整合、学生参与度等方面的特殊性难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策略,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从初步构建向深度完善迈进。
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难度大。虽然学院与旅游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在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学校的教学安排存在时间冲突,导致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有限。另一方面,不同旅游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如何在实践教学中统一标准和要求,确保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要求和管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学生在不同企业实习时获得的体验和收获存在差异,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无关,只是形式上的任务,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此外,实践教学活动在设计时可能会出现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一支既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旅游行业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时,难以将思政理论与旅游行业实际有机结合,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学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实践教学的效果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评价指标不够明确,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这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有效优化和改进。
三、旅游职业教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路径
基于上述现状与问题,结合旅游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大思政课”的育人计创新路径。
(一)构建“专业实践- 思政教育- 职业发展”三维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教学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割裂状态,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融合性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旅游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为核心,通过专业实践、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形成协同育人的闭环体系。
专业实践维度。以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设计与旅游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项目。例如,在导游业务课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导游讲解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导游技能,同时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服务意识。
思政教育维度。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挖掘旅游行业中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引入酒店企业的社会责任案例,如环保措施、员工权益保护等,引导学生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同时,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思政素养。
职业发展维度。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规划指导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要求,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例如,邀请旅游企业高管开展职业规划讲座,组织学生与企业员工进行交流,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路径,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创新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旅游行业特色
开发旅游行业特色思政实践教学项目。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政实践教学项目。例如,针对旅游景区开发“红色旅游讲解”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讲解红色旅游景点的过程中,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针对酒店行业开发“绿色酒店服务”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引入旅游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与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和项目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例如,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的营销策划项目,在实践中学习市场营销知识和技能,同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地方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进行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通过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搭建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多方资源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旅游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利用人工智能,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实践学习机会。例如,开发虚拟旅游景区、虚拟酒店等虚拟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如线上旅游营销策划大赛、线上导游讲解比赛等,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加强校地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加强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例如,与地方旅游局合作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活动,让学生了解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建议和方案。与旅游行业协会合作举办旅游行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行业前沿信息和动态,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旅游行业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例如,安排教师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旅游行业相关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从旅游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职业素养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思政实践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 经验带入课堂,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邀请酒店为学生讲解酒店服务中的思政元素,邀请旅行社导游分享带团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理念。
建立校企师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备课、教研活动、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师资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项目基金:《职业教育“大思政课”改革研究——以为例》(JG202324)教学改革项目
作者一姓名:张婕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97.10 ;籍贯:山东省潍坊市 民族:汉族 ;最高学历:硕士 ;目前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