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学体育 “50 米跑” 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万林翠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中心小学 125015
一、当前小学体育 6650 米跑” 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50 米跑” 作为小学体育达标测试的重要项目,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多数小学的 “50 米跑” 教学仍沿用传统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教学效果与学生运动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趣味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解动作要领 — 示范 — 学生反复练习 — 测试” 的固定流程,教学内容围绕 “起跑、加速跑、冲刺跑” 三个环节机械展开,忽视了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导致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产生厌倦感,主动参与意愿不强。其次,教学方法同质化,忽视个体差异。教师往往以 “统一标准、统一要求” 组织教学,未考虑到学生在速度、力量、协调性等方面的先天差异,能力较弱的学生因难以达到要求产生挫败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因缺乏挑战感失去兴趣。最后,教学评价片面化,侧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多以 “50 米跑用时” 作为唯一标准,仅关注学生的测试成绩,未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进步幅度与技能掌握情况,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持续运动热情。
二、小学体育 “50 米跑” 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创新 “50 米跑” 教学模式,打造 “趣味化、个性化、多元化” 的教学体系。
(一)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化情境,激发运动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多源于 “兴趣驱动”,因此可将 “50 米跑” 的核心技能融入游戏化情境中,让学生在 “玩中学”,提升参与积极性。例如,设计 “森林运动会” 情境教学:将跑道模拟为 “森林小路”,起跑环节设计为 “小松鼠唤醒身体”(通过原地高抬腿、关节活动游戏激活身体),加速跑环节设计为 “躲避大灰狼”(在跑道两侧放置彩色标志桶,学生需保持速度的同时避开 “障碍”,强化身体协调性),冲刺跑环节设计为 “抢夺松果”(在终点线放置彩色道具,学生冲刺后获取 “松果”,增强目标感)。此外,还可设计 “接力闯关”“小组竞速赛” 等团体游戏,将 “50 米跑” 与团队合作结合,让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提升速度素质,同时培养团队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分层递进训练,兼顾个体差异
为解决 “同质化教学” 忽视个体差异的问题,可采用 “分层递进训练法”,根据学生的初始能力将其分为 “基础组”“提升组”“挑战组”,制定差异化训练目标与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 “最近发展区” 内获得提升。
“基础组” 侧重 “动作规范与基础速度”,训练内容以 “正确起跑姿势(蹲踞式、站立式)”“匀速跑节奏控制” 为主,通过 “慢动作示范 + 一对一纠错”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技能,设置 “连续 3 次规范完成起跑”“50 米跑用时较初始成绩提升 2 秒” 等基础目标;“提升组” 侧重“加速能力与爆发力”,训练内容包括 “短距离冲刺练习(20 米、30 米加速跑)”“腿部力量训练(蛙跳、跳台阶)”,通过 “小组竞赛” 激发学生潜力,设置 “30 米加速跑用时达标”“50 米跑用时进入班级前 50% ”等提升目标;“挑战组” 侧重 “速度与技巧结合”,训练内容包括 “冲刺阶段呼吸调节”“弯道加速技巧(结合 400 米跑道的弯道,练习弯道跑与直道加速的衔接)”,设置 “50 米跑达校达标优秀线”“帮助基础组同学纠正动作” 等挑战目标。分层训练中,教师需定期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提升自主调整组别,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教学评价:构建多元综合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打破 “唯成绩论” 的评价模式,构建 “过程 + 结果、态度 + 技能、个体 + 团体” 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持续运动热情。
在评价内容上,分为 “过程性评价” 与 “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 “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动作纠正的配合度”“帮助同学的互助行为” 等,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学生互评、自我反思日记等方式收集信息;结果性评价不仅关注 “50 米跑最终用时”,还关注 “起跑动作规范度”“加速跑节奏稳定性”“冲刺跑姿势正确性”等技能指标。在评价主体上,采用 “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从专业角度评价学生的技能掌握与进步幅度;学生通过 “我的运动日记” 进行自评,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与不足;同伴互评则围绕 “团队合作表现”“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等维度展开,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能力。在评价反馈上,采用 “鼓励性反馈 + 个性化建议” 的方式,例如对基础组学生说 “这次起跑姿势比上次规范多了,再练习几次,速度一定会更快!”,对挑战组学生说 “冲刺时呼吸调节很到位,如果能再加快摆臂速度,成绩会更优秀!”,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被认可,同时明确后续努力方向。
四、结束语
小学体育 “50 米跑” 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更是对 “以生为本” 教育理念的践行。通过融入游戏化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运动技能;通过实施分层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发展;通过构建多元评价,让学生在认可中激发持续运动热情。未来,还可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如使用运动手环记录学生的速度变化、步频等数据),让教学创新更具科学性与针对性,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助力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延平. 小学体育创新实践教学研究分析[J]. 小学生( 下旬刊),2021(4):57-57.
[2] 刘金龙 , 秦凤琳 . 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 50米跑为例 [J]. 中外交流 , 2019.
[3] 黄雪锋 . 浅析有效提高小学生 50 米测试成绩的方法 [J]. 田径 ,2016(6):3.DOI:CNKI:SUN:TJTJ.0.2016-0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