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陈鸿发
湖北省咸宁市青龙山高级中学 437000
一、引言
跨学科视角是指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在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领域,内容较为枯燥,形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从跨学科视角开发高中德育校本课程,成为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探索方向。
二、实施策略
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以下从四个关键过程阐述具体实施策略。
(一)整合学科资源,明确跨学科德育方向
深入分析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历史学科为例,在《中外历史纲要》中,通过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商鞅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内容,则展现出历史人物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语文学科方面,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诗句中,学生能深刻体会诗人心系苍生的人文关怀;而《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则传递着崇德向善、修身齐家的道德情操。生物学科的德育元素同样丰富,通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生命观念,认识到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与珍贵;在生态系统知识模块中,以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研讨会时,采用 “学科组初筛 - 跨学科联审- 专家指导优化” 的三级资源筛选机制。首先,由各学科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独立梳理本学科可用于德育的知识点、案例和活动素材,并形成初步清单;随后,召开跨学科研讨会,打破学科壁垒,从德育视角重新审视这些素材,通过交叉研讨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例如,地理学科的区域生态治理案例与生物学科的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既能深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又能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邀请德育专家和课程论专家参与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实践可行性两方面对资源进行优化。
根据学校 “立德树人,全面发展” 的办学理念,结合高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跨学科德育的核心主题,如 “社会责任与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围绕 “社会责任与担当” 主题,整合政治学科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知识、语文学科的英雄人物事迹、历史学科的社会变革案例,构建 “责任教育” 资源群;针对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题,将语文学科的经典诗词赏析、历史学科的文化遗产保护、美术学科的传统艺术创作等内容有机融合,形成 “文化育人” 资源模块。
(二)搭建内容框架,构建跨学科德育课程体系
以确定的核心主题为引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德育目标的递进关系,搭建跨学科德育课程的内容框架。将核心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每个子主题下整合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例如,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题下,可设置 “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等子主题,分别融入生物、地理、化学、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有学科知识的支撑,又要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社会热点问题等,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和吸引力。同时,合理安排各子主题的课时比例和教学顺序,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反复研讨和修订,确保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宜性。
(三)设计多元路径,推进跨学科德育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实施路径。采用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例如,围绕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主题,开展“家乡文化遗产保护” 项目,学生组成跨学科小组,运用历史、美术、语文等学科的知识,实地调研家乡的文化遗产,撰写调研报告,设计保护方案,并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利用校园环境、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调研、环保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道德内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线上讨论、交流等活动,拓展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四)开展动态评估,优化跨学科德育课程建设
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对跨学科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全面、动态的评估。评估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还包括课程内容的适宜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反馈等多种评估方式,广泛收集评估信息。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召开评估研讨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施路径。建立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持续对课程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跨学科德育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三、结语
跨学科视角下高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德育的局限,为提升德育实效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体系、设计路径和动态优化等过程,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时代要求。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道德体验,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让跨学科德育在高中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明 . 跨学科视域下中学德育课程开发研究 [J]. 教育探索,2024(3):45-49.
[2] 王芳 . 高中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践路径与反思 [J]. 教学与管理,2024(5):23-27.
[3] 张伟. 多学科整合在高中德育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参考,2024(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