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播音主持民族情感传播的互动创新
刘佳
鄂温克族自治旗融媒体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0
民族情感作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播音主持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声音输出窗口,长期以来承担着情感表达与价值引导的重要职责。然而,传统的“单向输出”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受众需求,也制约了民族情感的深层次传递。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播音主持逐步从“话筒后”的角色走向“屏幕前”的交互主体,实现了从内容灌输到情感共鸣的转型。
1、传播模式的转型: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
1.1 播音主持在传统传播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传播体系中,播音主持是信息传播的关键枢纽,承担着“喉舌”与“桥梁”的双重角色。广播、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赋予播音主持权威性与专业性,其规范的语音、端庄的形象、沉稳的播报风格,成为信息准确性与可信度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新闻资讯的传递、政策精神的解读,还是文艺节目的串联,播音主持都以标准化的表达,将信息高效、准确地输送给受众。受众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依赖播音主持获取外界信息,这种单向传播模式确保了内容传播的秩序性与可控性,但也存在互动性不足、难以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等局限。随着时代发展,传统传播体系下播音主持的角色定位亟待革新,以适应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
1.2 新媒体环境对传播模式的重构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如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彻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模式被打破,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去中心化传播渠道崛起,受众从信息接收终端转变为传播节点。传播主体多元化,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信息传播呈现裂变式、碎片化特征。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如点赞、评论、转发、直播打赏等,极大地增强了传播的即时性与参与感。播音主持不再局限于传统演播室,而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受众直接对话,传播内容与形式更加贴近生活、灵活多样。这种重构促使播音主持从单一的信息传递者,向内容策划者、互动引导者与情感沟通者转变,推动传播模式从单向线性向多元互动升级。
1.3 情感传播的互动需求与技术支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信息传递已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情感共鸣成为传播的核心诉求。受众渴望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获得情感认同与价值归属,播音主持作为传播主体,需通过情感化表达建立与受众的深层连接。技术的进步为情感传播的互动提供了坚实支撑,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洞察受众情感偏好与需求,帮助播音主持定制个性化内容;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营造沉浸式体验,强化情感代入感;实时互动功能使播音主持能够及时回应受众情感反馈,调整传播策略。弹幕、在线投票、情感故事分享等互动形式,让受众深度参与传播过程,形成情感共振。
2、民族情感传播的策略与实践
2.1 民族情感的内涵与传播价值
民族情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意识与情感纽带,涵盖对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认同与热爱,以及对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它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是维系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民族情感的传播具有多重价值:对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外,有助于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加强民族情感传播,既是抵御文化入侵、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的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播音主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在民族情感传播中肩负着传承与弘扬的使命。
2.2 播音主持在民族节庆与重要时事中的情感凝聚作用
民族节庆与重要时事是民族情感集中表达与传递的重要节点,播音主持在其中发挥着情感凝聚的关键作用。在春节、国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等节庆活动中,播音主持通过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感,讲述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故事,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唤起民众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国际赛事等重要时事,播音主持以专业的素养与真挚的情感进行报道与解读,传递团结互助、共克时艰的精神,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其语言表达、情感渲染能够有效引导舆论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将个体情感汇聚成强大的民族力量,展现出播音主持在特殊场景下独特的情感传播价值与社会担当。
2.3 多语种播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融合
多语种播报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搭建了广阔平台,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播音主持通过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将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文化内容,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不同受众群体。这不仅打破了语言障碍,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出“深闺”,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在双语或多语节目中,播音主持巧妙融合不同语言的表达特色与文化内涵,促进语言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增进各民族间的理解与信任。多语种播报还能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助力少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3、互动创新的路径与挑战
3.1 构建受众参与的传播生态
构建受众参与的传播生态,旨在打破传统传播的单向壁垒,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传播的新格局。播音主持可通过策划多样化的互动活动,如线上话题讨论、线下粉丝见面会、内容共创计划等,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特性,鼓励受众分享个人观点、故事与创意,将其融入传播内容,使传播更具贴近性与共鸣感。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受众意见与建议,根据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与内容方向。
3.2 利用社交平台实现情感共鸣
社交平台凭借其即时性、互动性与社交裂变属性,成为播音主持实现情感共鸣的高效载体。播音主持可通过发布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分享个人感悟、行业见解与生活点滴,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建立情感连接。在直播互动中,通过实时聊天、连麦互动、情感问答等方式,倾听受众心声,回应受众关切,让受众感受到被关注、被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利用社交平台的话题功能,发起具有情感共鸣点的主题讨论,引导受众参与互动,形成情感共振效应。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更强化了情感传播的效果,使播音主持的情感表达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提升传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
四、结语
播音主持作为连接国家声音与社会情感的重要桥梁,正在迎来情感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不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更是传播理念与文化责任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应主动拥抱互动传播,增强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深化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传递。
参考文献
[1]王颖.(2021).播音主持在新时代主流媒体中的功能转型研究.新闻研究导刊,12(5),112-114.
[2]刘晨.(2020).民族情感传播中的语言艺术探析——以广播电视播音为视角.传媒观察,28(3),56-59.
[3]张海燕.(2022).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主持互动传播模式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44(6),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