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研究
周作勇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中学 748100
摘要:针对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揭示了甘肃省在实施教师教育家精神和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认知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脱节,构成了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以及激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潜力等优化对策。本研究为甘肃省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学生核心素养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正在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西部地区,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践行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深远意义。甘肃省作为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面临着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发展机会不平等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落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探索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优化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教育家精神的特点
(一)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定义与内涵
教师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强调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承担起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教育范畴,涉及到教育者的道德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与人生的导航者。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教师要有远大的教育理想,要具备服务社会、塑造学生品德与人格的责任感。它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的全局观念,将学生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二)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具体表现
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表现从多方面具体展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通过具体的行动和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不断追求自身的专业成长,力求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提升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并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教育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联系
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育家精神不仅影响其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知识获取,还深刻影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情怀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教师的教育家精神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法律知识,还通过讨论社会问题、解析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认知不足
在甘肃省,部分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的认知存在显著不足,未能全面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一些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中,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深刻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对于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践方法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与培训,未能将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导致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无法契合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甘肃省由于其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较大的不均衡现象。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教育设施相对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较为丰富;然而,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地区的教师不仅面临教学资源的匮乏,还缺乏有效的教师培训,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工作难以得到充分落实。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无法得到均衡的培养。这种教育资源的短缺不仅制约了教师教育家精神的传播,也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参与度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脱节
在甘肃省部分学校,尤其是乡村地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教学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国家教育政策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偏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能力的多维度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不足,缺少充分的讨论与思辨机会,致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未能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在法治课程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参与感仍显薄弱,无法达到新时代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教师教育家精神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训与实践
为了解决教师教育家精神认知不足的问题,甘肃省应加大教师教育家精神的培训力度。教育部门应组织系统的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落实。教师的职业发展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的深化,还应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与社会责任感,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甘肃省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特别是应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水平。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推广在线教育和远程培训课程,使偏远地区的教师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偏远地区的教师能够有效传递教育家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潜力
为了激发学生核心素养的潜力,学校应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注重课堂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团队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应加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活动等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道德和法治的力量,培养其责任感与社会参与意识。通过这些手段,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论
通过对甘肃省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研究,明确了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当前甘肃省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家精神的认知不足、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学生参与度的低下是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本文系中共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课题》2024年度立项课题《甘肃省新时代教师教育家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协同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4]SZJYJY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袁丽,王梦霏.中国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素养"框架及培养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23, 35(6):7-15.
[2] 邹晓玲.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英语教学案例开发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24(4):43-46.
[3] 时丽娟.新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要素与发展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 53(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