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木种苗培育与移植造林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杨虎虎

定边县林业局下属单位林木种苗工作站

前言:林业树苗的培育是促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林业整体建设来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伴随着人工造林工程的不断推进,使森林覆盖面积进一步拓展,基于林木种苗培育和移植造林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优化生态系统成长水平来讲,可以起到促进效果。为了保证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开展创新优化,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满足林木生长需求的条件,提高林木成活水平,借此促进林业发展,强化生态林业建设的整体能力。

一、林木种苗培育要点

(一)选种管理

林木种子的选择情况会对其培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先分析母株情况,如果母株个体优秀,性能良好,则种子遗传性能也会更加稳定。此外,还需要在年龄合适、没有明显病虫害的植株上采集种子。在采集后,需要进行科学处理,将其晾干,使含水率符合要求。有需求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发芽率实验。播种前,应按照种皮厚度和来源不同进行种子处理,如果种皮相对较厚,吸水能力相对较差,则可以使用冻藏法和沙藏法,或是利用化学处理使其表皮破损,提高吸水能力,使种子尽快发芽,缩短培育时间。而种皮相对较薄的种子在播种中,则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清水浸泡,在达到一定含水量后再进行催芽,借此提高其后续发芽率。

(二)播种管理

在播种育苗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播种。在林木培育中,播种需要通过分析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时间。不同种类的林木种苗在培育时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在播种前,需要考虑林木特征、当地气候条件以及近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掌握合适的播种时机,使其更好地发芽。大多数情况下,苗木培育都会在 4 月左右进行播种,在播种时需要调节地表温度。如果是夏季播种,在播种前则要搭建遮阴棚,避免其受到阳光直射。在秋季播种则要做好防寒防冻处理。播种方式应根据种子来源进行选择,使用最为合适的方式,实现保温增墒的效果。

(三)苗期管理

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一般在播种一周之内林木就会进入出苗阶段,在这一期间必须开展全面管理[1]。因为苗木在发芽阶段的抗病虫害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需要降低外界因素对苗木的影响,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出土后,则要开展巡检工作,掌握出土情况,在出苗率达到 65% 左右后,结合温度变化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遮光处理。在外界温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苗木会进入生长发育最佳时期,必须保证这一阶段的养分和水分情况,并结合苗木生长情况,使湿度符合要求,并及时进行施肥,让苗木健康生长。要注意的是,在进入 8 月之后,不能再使用速效化肥,而是以有机肥为主,避免苗木植株在越冬时不能完全木质化。

二、移植造林技术要点

(一)适时移栽

在移植造林的过程中,需要选择优秀的苗木,并确定移植的时间与方式,借此有效提高其成活率,缩短缓苗过程,使其健康生长。在移植的过程中,应按照林木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会在春天进行移栽。而在部分地区春季因为土壤相对干旱,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秋季土壤解冻之前移栽。这一方式能够有效满足植株的生长要求。在移栽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进行种苗的分级,确认其生长情况,保证没有病虫害,并选择树干笔直、表皮完整、根系发达的植株,避免其被病虫害影响。

(二)科学灌溉施肥

在育苗阶段,为了促进林木的生长,减少其成熟时间,必须关注灌溉与施肥工作的质量[2]。在秋季和冬季,应该进行保温处理与施肥。常见肥料包括有机肥和腐殖肥。通过将其与定植穴周围的土壤混合,提高养分供给效果,使苗木拥有抵抗恶劣天气的能力。在春季,苗木萌动要适量追肥,使枝条萌发拥有充足的营养,满足其生长要求。还需要结合苗木生长情况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强监测,并借助悬挂杀虫灯和诱导剂,有效消灭害虫,避免害虫带来大量虫卵。

结论:综上所述,加强种苗培育开展移植造林技术的相关研究,对于促进造林发展,提高林木成活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林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合理控制各个环节,明确造林技术要求,结合造林模式与行为,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落实,还要注意造林后期的抚育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控制各项危险因素,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明晓,刘明芹,郑桂姿.“双碳”目标下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2024,12(01):120-124.

[2]蒙煌城,郑雅云,卢梓熠,等.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的技术要点及优化举措[J].中国林业产业,2024,(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