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水利工程日常巡查与隐患排查治理方法研究
贡穷志玛
四川 甘孜626200 2024—2025年武汉大学进修学者九龙县乃渠镇人民政府
摘要:基层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农村水利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运行维护的质量直接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及防灾减灾能力。本文通过对基层水利工程日常巡查和隐患排查的现状分析,结合现代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探讨科学有效的巡查机制及隐患治理策略。研究旨在提升基层水利工程的运行安全性和维护管理水平,保障农村水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层水利工程;日常巡查;隐患排查;治理方法;安全管理
一、引言
基层水利工程作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灌溉、防洪排涝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功能。其结构简单、分布广泛且管理分散,导致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基层水利工程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隐患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农村生产生活安全。日常巡查与隐患排查作为保障基层水利工程安全的关键环节,亟需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本文将系统研究基层水利工程的巡查现状、隐患识别技术及治理策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提升基层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推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基层水利工程日常巡查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2.1 基层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其管理需求
基层水利工程多为小型水坝、渠道、泵站等,分布广泛,管理单位分散,技术力量薄弱。其特点决定了日常巡查必须简便、频次高且覆盖全面。工程结构多样,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容易出现破损、淤积等问题,需及时巡查识别风险隐患。因此,基层水利管理需建立科学合理的巡查制度,确保巡查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2.2 现行日常巡查体系的不足
目前,基层水利工程巡查多依赖人工检查,巡查频率和质量参差不齐,巡查记录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隐患追踪和反馈机制。巡查人员专业能力有限,难以准确识别潜在风险,部分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此外,信息化水平较低,巡查结果难以实时共享和分析,影响隐患治理的科学性和及时性。
2.3 新技术在日常巡查中的应用趋势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基层水利工程巡查正逐步向智能化转型。无人机巡检可以覆盖难以到达区域,高清影像助力隐患发现;传感器监测实现实时数据采集,动态掌控工程状态;大数据平台集成分析各类巡查信息,支持科学决策。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巡查效率,还增强了隐患预警能力,推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三、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排查方法研究
3.1 隐患识别的关键技术
隐患识别是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排查的首要环节。传统人工目视检查容易受到巡查人员经验和环境条件影响,难以全面发现隐患。随着科技进步,超声波检测技术通过高频声波探测结构内部缺陷,能有效发现裂缝、空洞等内部病害。红外热成像技术则利用温差原理识别渗漏和湿润区域,帮助及时发现渗水隐患。此外,借助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覆盖难以到达的区域,实现全方位巡查。结合历史维护数据和环境参数,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隐患类型和分布进行预测,进一步提升隐患识别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多技术融合应用,极大提升了隐患识别的科学性和效率,为后续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3.2 风险等级评估与分级管理
隐患排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现隐患,更重要的是科学评估隐患的风险等级,合理分配治理资源。风险评估综合考虑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应急处置难度,形成系统的风险评估模型。定性分析通过专家经验判断隐患严重程度,定量分析则利用统计数据和模型计算风险值。将隐患分为高、中、低三级或更多细分等级,针对高风险隐患实行重点监控,制定详细的治理计划。中等风险隐患定期检查,确保及时发现变化。低风险隐患则安排常规维护。分级管理既科学又高效,避免治理资源浪费,实现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降低基层水利工程的安全风险。
3.3 隐患排查数据管理与共享机制
隐患排查产生的海量数据是保障科学管理的基础。当前,基层水利部门普遍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导致信息孤岛和数据重复采集。建设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数据格式和采集流程,能实现隐患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动态更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隐患位置信息与地图数据结合,实现隐患空间可视化。多部门、多层级信息共享平台有助于隐患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联动处理。通过智能分析工具,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隐患规律,辅助科学决策。此外,推动数据公开透明,提高基层群众参与隐患监督的积极性,促进隐患治理的社会化和常态化。
四、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治理方法及对策
4.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策略
隐患治理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完善巡查制度和科学维护减少隐患发生概率。基层水利工程治理应结合工程加固、日常清淤和病害修复等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消除结构性隐患。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巡查计划、隐患登记和整改反馈机制,保证隐患问题及时闭环处理。技术措施上,推广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控工程状态,提前预警异常情况。综合治理策略强调多环节协同配合,不仅解决当前隐患,更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提升整体运行安全水平,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农业灌溉和防洪安全。
4.2 社会参与与多方协作机制
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治理任务繁重,仅依靠专业管理机构难以全面覆盖。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发动村民、农户参与巡查和隐患举报,扩大隐患排查的覆盖面。通过培训提高群众对水利安全的认知和参与能力,激发群众主动防范意识。多方协作则强调政府部门、专业技术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联动,形成隐患治理合力。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技术单位提供检测与技术指导,社区则承担日常巡查和监督。多方协作不仅提高治理效率,还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推动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治理的科学化和社会化,实现多赢局面。
4.3 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治理依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建设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首先需要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使用现代检测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其次,要推广无人机巡检、智能传感器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等先进技术,提高隐患检测和信息处理效率。建立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基地,推动新技术成果在基层水利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科研机构与基层管理部门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确保技术适用性和推广效果。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善,是提升基层水利工程隐患治理科学水平和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五、结论
基层水利工程的日常巡查与隐患排查治理是保障农村水利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基层巡查存在技术和管理不足,亟需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巡查效率和隐患识别能力。科学的隐患评估和分级管理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果。多方协作和社会参与机制则为隐患治理提供了强大支撑。未来应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基层水利管理向智能化、规范化发展,确保基层水利工程安全、稳定运行,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志俭.基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探究[J].智能城市,2020,6(14):61-62.
[2]闫叔彬.基层水利工程管理策略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01):101-102.
[3]刘丽花,杨立军.基层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管控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21,(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