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测流技术在山区河道水文勘测中的适应性及局限性分析
张鸿源 徐乐 张绪隆
湖北省十堰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省十堰市 442000; 湖北省咸宁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省咸宁市 437000; 湖北省襄阳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湖北省襄阳市 441000
山区河道由于地形起伏大、植被密集、水流湍急等特点,传统水文勘测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常面临人力消耗大、测量精度低、作业安全性差等问题。无人机(UAV)测流技术作为现代遥感技术的重要分支,具备高机动性、高分辨率、非接触式等优势,逐步成为山区河流流速与流量监测的有效补充手段。然而,山区复杂的气象环境、飞行条件及河道特征也对无人机测流的应用提出了挑战。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该技术在山区河道中的适应性与局限性,为其科学推广与技术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1 无人机测流技术在山区河道的适应性分析
1.1 高空遥感在复杂地形中的优势
在山区河道复杂地形条件下,无人机高空遥感展现出显著优势 Σ0 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险峻,传统人工测流难度高、危险性大,而无人机可凭借灵活的飞行特性,快速抵达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通过搭载高分辨率遥感设备,无人机能够从高空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河道影像,全面覆盖山区河道的弯曲、陡坡等复杂地形,不受植被遮挡和地形阻碍的限制。此外,无人机还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次飞行任务,实现对山区河道的动态监测,相比传统测量方式,大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及时性,为山区河道水文研究和防汛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1.2 流速估算与流量反演的技术适配性
无人机测流技术在流速估算与流量反演方面具有良好的技术适配性。无人机可通过搭载的多光谱相机、雷达等传感器,获取水面流速信息,结合光学流法、粒子图像测速等算法,对河道流速进行准确估算。在流量反演过程中,利用获取的流速数据,结合河道断面形状、水位高度等参数,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能够较为精准地反演出河道流量。这种技术适配性使得无人机测流在山区河道流量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于缺乏固定监测站点的山区河道,可有效弥补传统测流方法的不足,为山区河道水资源管理和洪水预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1.3 多源数据融合提升勘测精度
多源数据融合是提升无人机在山区河道勘测精度的关键。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可同时获取光学影像、雷达数据、GPS 定位信息等多源数据。通过将光学影像中清晰的水面纹理信息、雷达数据对水面波动的敏感捕捉以及 GPS 精确的空间定位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河道边界、测量水面宽度和水深等参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多源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可有效减少单一数据来源的误差,提升河道地形地貌和水文参数的勘测精度,为山区河道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
2 无人机测流在山区河道中的主要局限性
2.1 地形与气候对飞行稳定性的影响
山区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对无人机飞行稳定性构成严重挑战。山区多为高山峡谷地貌,气流紊乱,容易产生强烈的上升或下沉气流,导致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剧烈颠簸,甚至失控坠落。此外,山区天气变化无常,降雨、大风、浓雾等恶劣天气频繁出现。降雨会使无人机电子设备受潮损坏,大风会影响无人机的飞行姿态和航迹精度,浓雾则会降低能见度,影响无人机的视觉导航和避障功能,极大地限制了无人机在山区河道测流中的应用范围和作业时间。
2.2 水面特征提取及图像识别的技术难点
在山区河道中,水面特征提取及图像识别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山区河道水流湍急,水面波动剧烈,且常有漂浮物、浪花等干扰因素,导致水面纹理特征复杂多变,增加了水面边界识别和流速测量的难度。此外,山区河道周边植被茂盛,在图像中容易与水面混淆,影响水面区域的准确提取。同时,不同光照条件下,水面反射光强变化大,导致图像对比度低,进一步加大了图像识别的难度。现有的图像识别算法在处理这些复杂情况时,存在识别精度不高、误判率较高等问题,制约了无人机测流技术在山区河道的精准应用。
2.3 数据处理流程复杂、算法适配性不足
无人机测流获取的大量数据处理流程复杂,且算法适配性存在不足。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图像、视频和传感器数据,需要经过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模型计算等多个环节才能得到最终的测流结果。目前,数据处理软件功能相对单一,缺乏集成化的数据处理平台,导致数据处理效率低下。同时,现有的流速估算和流量反演算法大多是基于平原河道或实验室条件开发的,针对山区河道复杂的水文条件和地形特征,算法的适配性不足,难以准确反映山区河道的真实流速和流量情况,影响了无人机测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提升山区河道无人机测流应用效能的优化路径
3.1 引入 AI 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优化流速提取
引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是优化流速提取的有效途径。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大量山区河道图像数据进行训练,可让模型学习复杂水面条件下的特征模式,提高对水面边界、漂浮物、浪花等干扰因素的识别能力。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算法,能够自动提取图像中的有效特征,实现对水面流速的快速、精准估算。同时,结合强化学习算法,可根据实时图像数据动态调整识别参数,适应不同光照、水流条件下的流速提取,从而提高无人机测流在山区河道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建立区域化的参数模型与飞行规范体系
建立区域化的参数模型与飞行规范体系有助于提升无人机测流的应用效能。针对不同山区河道的地形、水文特征,收集大量实测数据,建立区域化的流速-流量关系模型和飞行参数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不断校准和验证,使其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提高测流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制定适用于山区河道的无人机飞行规范体系,明确不同地形、气候条件下的飞行高度、速度、航线规划等参数,规范无人机的飞行操作流程,降低飞行风险,提高无人机在山区河道测流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 加强与地面实测数据的比对与校准机制
加强与地面实测数据的比对与校准机制是保障无人机测流精度的重要手段。在无人机测流过程中,同步开展地面实测工作,获取河道断面、流速、流量等实测数据。将无人机测流结果与地面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误差来源。通过建立误差校准模型,对无人机测流数据进行修正和优化,提高测流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定期开展比对校准工作,根据实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校准参数,确保无人机测流数据的长期可靠性,为山区河道水文监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结语
无人机测流技术为山区河道水文勘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在飞行环境、图像处理、数据精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但随着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和多源数据融合手段的发展,其适用性将不断增强。未来应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与实用性研究,推动无人机测流从辅助工具向常规测量手段转变,为山区流域管理、水资源调度与防灾减灾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陈思宇,刘成志.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山区小流域水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水文,2022(04):48-52.
[2]王磊,李明.基于无人机视频分析的山区河道流速测量方法探讨[J].测绘科学,2021(09):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