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
罗剑峰
身份号码130723198805182736
一、引言
在风景园林工程中,水景以灵动之美成为景观的核心要素,不仅提升园林艺术价值,还能调节微气候、丰富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在水景设计中做好水资源管理,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平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风景园林工程中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水景设计现状
当前,风景园林水景设计风格多样,从古典园林的自然写意到现代景观的科技感十足,不断推陈出新。然而,部分水景设计过于追求视觉冲击,忽视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且在形式上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2.2 水资源管理现状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许多风景园林工程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低,灌溉、补水等环节存在浪费现象,同时,对水质的监测与维护不足,导致水景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3 二者结合现状
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的结合不够紧密。多数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管理需求,使得后期运营中水资源管理成本增加,且难以保障水景的长期稳定运行。
三、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的关联与相互影响
3.1 设计对管理的影响
合理的水景设计是高效水资源管理的基石。在地形塑造方面,通过营造浅洼、缓坡等微地形,能够引导雨水自然汇聚,形成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统。例如,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采用阶梯式地形设计,使雨水逐级下渗、过滤,最终流入人工湖,既减少了市政排水压力,又为水景提供了稳定水源。植物配置上,构建以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为主的生态群落,如芦苇、睡莲等,这些植物不仅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还能通过微生物分解作用净化水质,降低人工维护成本。反之,大面积的硬质水景,如全石材铺砌的喷泉池、镜面水池,因缺乏土壤渗透和植被净化功能,不仅无法利用雨水资源,还需频繁依赖外部供水补充蒸发损耗,同时水质恶化后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化学净化,显著增加了管理负担。
3.2 管理对设计的反馈
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为水景设计指明方向。在水资源匮乏地区,设计师会根据年降水量、地下水位等数据,缩小水景规模,选择节水型水景形式,如旱溪、雾喷景观等。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某公园,依据当地年均降水量不足200 毫米的现状,将传统人工湖改为季节性旱溪,仅在雨季蓄水,其余时间以卵石、枯木营造景观,既满足了景观需求,又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在水质要求较高的区域,设计师会优化水循环方式,增加水体流动性,结合生物浮岛、生态滤池等技术,确保水质稳定。
3.3 相互协同的重要性
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的协同发展是风景园林工程可持续的核心。二者协同配合,能打破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难以兼顾的困局。在重庆礼嘉智慧公园,通过将水景设计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构建了“雨水花园 - 生态湿地 - 景观湖”三级净化系统。雨水花园收集周边场地雨水,经湿地植物净化后流入景观湖,景观湖的水循环又带动湿地生态系统运转,形成闭环。这种设计既打造出流水潺潺、绿意盎然的景观,又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年节水率达 40%以上,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
四、风景园林工程中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4.1 水景设计优化策略
在水景设计时,遵循生态优先原则,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是打造特色景观的关键。采用自然式水景设计,能够有效模拟自然水体的流动与循环规律,如通过缓坡地形和浅滩设计,引导雨水自然汇聚,形成湿地生态系统。这种设计不仅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还能为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环境,提升生态多样性。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其景观设计充分保留了原始地貌特征,利用芦苇荡、水生植物群落构建起生态湿地,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同时,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水景造型、小品设计中,能显著提升水景的文化底蕴。例如,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曲桥、漏窗等元素,通过与水景的巧妙结合,将江南水乡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岭南园林里,骑楼、镬耳屋等建筑元素融入水景设计,彰显出浓郁的岭南风情。
4.2 水资源管理优化策略
建立智能化水资源管理系统是实现高效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水体的水位、水质、水量等数据,能够为精准灌溉、补水与水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大型城市公园中,通过在水体关键位置安装水质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水中溶解氧、酸碱度等指标,一旦数据异常,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并启动相应的水质净化设备。推广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降低对市政供水的依赖。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其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通过屋顶、地表径流收集后,经过过滤、净化处理,用于园区的植物灌溉和景观补水,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此外,加强水质净化管理,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净化水体,可保障水景的水质安全。生物净化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去除污染物;物理净化通过沉淀、过滤等方式去除水中悬浮物;化学净化则利用药剂调节水质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
4.3 协同发展策略
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组建由设计师、水资源管理专家、生态学家等组成的跨专业团队,共同参与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方案的制定,是实现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不同专业人员从各自领域出发,能够全面考虑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例如,设计师提出水景的创意构思,水资源管理专家则从当地水资源状况、节水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生态学家则对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专业建议,多方协作确保方案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在设计过程中,充分沟通协调,将水资源管理理念贯穿于水景设计的各个环节,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从水景的选址、规模确定,到水循环系统设计、植物配置,都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管理需求。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在设计之初,各专业团队就进行了深度合作,根据园区地形和降雨情况,合理规划了雨水收集系统和人工湖的规模,并将生态补水、水质净化等管理需求融入水景设计中,使得公园在营造出优美水景的同时,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五、结论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水景设计与水资源管理相辅相成。通过分析现状,明确二者的关联与影响,并采取优化策略,能够实现水景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水资源管理的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未来的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应更加重视二者的协同发展,以推动风景园林行业的可持续进步,为人们营造更加优美、生态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蒲华宝 . 风景园林工程设计要点与施工方法的思考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2024:277-279.
[2] 杨敏丹 . 绿色环保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4,(04):192-194.
[3] 雷立娟 . 城市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0):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