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韩欣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 0730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更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古诗词作为这一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以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与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哲思、价值追求与审美情趣。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与文化素养跃升的黄金时期,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传承与弘扬文化的必然之举,更能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注入温暖力量。然而,当前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在文化融入层面仍存在不少短板,亟待探索科学有效的破解之策。

1 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意义深远而厚重,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维度看,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每一首诗词都镌刻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将文化融入教学,能让学生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亲手触摸传统文化的脉络,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延续,避免文化断层,让中华文脉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于学生素养提升而言,这一融合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 古诗词涵盖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如同打开一扇扇窗口,帮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更能滋养学生的审美心灵,诗词中优美的韵律、精妙的意象,能让学生在品读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力与鉴赏力。与此同时,诗词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诚信品格、友善之道等价值理念,能如春雨般滋润学生心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健全人格。

2 当前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重应试技巧,轻文化内涵深度剖析

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逐渐陷入功利化误区,少了几分文化滋养的温度。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应试技巧的反复训练上,诸如诗词意象的固定解读、常见主题的答题模板等,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上,大量时间被用于讲解如何快速定位答案、套用模板得分,却忽略了对古诗词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品味。以讲解李白《将进酒》为例,教师可能更执着于分析“酒”这一意象在答题中对应的“豪放洒脱”情感标签,以及总结豪放派诗词的答题套路,却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背后,蕴含的盛唐文人的精神风骨。

2.2 教学方法较传统单一,缺文化氛围有效营造

部分高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仍固守传统的“讲授式”模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背知识点,课堂氛围沉闷乏味,缺乏互动与趣味。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诗词、剖析字词含义与语法结构,将灵动的诗词拆解成冰冷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心生畏惧与厌倦。更遗憾的是,教师未能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古诗词本是意境优美、情感饱满的艺术作品,需要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元形式辅助呈现,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却让这份魅力大打折扣。

3 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3.1 深挖教材文本,多维阐释文化内核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浓缩,每一首都值得细细品味。教师应怀着敬畏与热爱,深入钻研教材,从多个维度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字词层面,古诗词中许多字词承载着独特的文化意义,比如“鸿雁”常象征书信与思乡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含有“鸿雁”意象的诗词,在对比品读中理解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寓意;在典故运用上,古诗词善用典故传递情感与观点,如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教师需耐心讲解庄周梦蝶、望帝啼鹃的典故出处与文化内涵,帮学生读懂诗人借此抒发的迷茫与哀怨,感受典故背后的文化重量。

3.2 借助信息技术,生动呈现文化场景

信息技术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将抽象的诗词转化为生动的文化场景,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教师可巧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 比如讲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一段展现春江月夜美景的视频,伴随着悠扬的古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空灵、静谧的意境之中,更好地体会诗人对宇宙浩瀚与人生短暂的思索,感受盛唐文化的浪漫与深邃。

3.3 组织诵读活动,深度体悟文化韵律

诵读是走进古诗词灵魂的重要方式,也是感受传统文化韵律美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精心组织多样化的诵读活动,既有课堂上的集体诵读、个人朗诵展示,也有学校层面的诗词朗诵大赛、诗词大会等。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把握语音、语调、语速与节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 比如诵读杜甫《登高》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引导学生放慢语速,用低沉的语调读出秋风的萧瑟、猿啼的悲凉,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晚年的沧桑与家国情怀。

3.4 开展跨学科融合,全面拓展文化视野

古诗词与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帮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全面拓展文化视野。在与历史学科融合时,讲解古诗词可结合具体历史背景 —— 比如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联系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语境,进而更深切地理解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与“人生如梦”的豁达背后,蕴含的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个人抱负的抒发。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使命,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育正确价值观的温暖之路。尽管当前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教师怀揣对文化的热爱与对教育的责任,通过深挖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策略,定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词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浅谈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种措施. 舒丙旺. 语数外学习( 高中版中旬 ),2025(01)

[2] 如何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薛计钊. 语数外学习( 高中版下旬 ),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