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浪箭楼的保护实践与文化传承路径探索
陈瑶
区文物管理所 重庆开州 405499
古建筑文物既是一种历史见证,也是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展现了卓越的建筑艺术,记录了古代科技成就。随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开州区不断加强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需破解的难题。
一、开州区平浪箭楼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保护体系与传承机制碎片化
一是纵向层级脱节。文旅部门、属地政府、检察机关的职责边界不清,文旅部门主管修缮、住建部门监管结构安全、属地乡镇负责日常巡查,导致箭楼周边违建长期未清理,存在“三不管”地带。由于修缮方案编制和专项资金拨付程序繁琐,修复工程多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形成“公益诉讼倒逼履职”的被动模式,抢救性保护与长期维护严重脱节。二是横向协同不足。从审批流程来看,部门壁垒依然存在,文旅部门负责保护规划,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审批,住建部门负责施工许可,容易出现因意见冲突而延迟的情况。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消防安全部门缺乏联合执法机制,跨地区、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不畅,制约了区域性文物保护的整体推进。
(二)经费投入与人才培养失衡化
一是资源分配不均。经费投入多依赖财政拨款,自筹资金占修缮总需求的比例低,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不畅,导致许多濒危文物未能得到及时修缮和保护。经费分配受“重抢救轻培育”短期应急思想的主导,优先用于箭楼屋顶补漏等“显性”抢险,基础研究、工艺复原等长期项目资金短缺,且无专项维护基金,影响了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人才发展错位。现存古建筑修复工匠年龄偏大,而传统箭楼营造技艺人才培养周期长、费用高,新生代技术人员对此职业认同感低,传统工艺传承人面临传承断代风险,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文物保护单位对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人才储备不足,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尤为稀缺,缺乏建筑考古、非遗工艺等领域的专家团队,修缮方案依赖外部机构,本地技术力量空心化。
(三)公众认知与技术应用断层化
一是公众认知薄弱。本地居民对箭楼历史价值的认知不足,对破坏行为缺乏警惕,甚至存在“文物即累赘”的错误观念,出现了一些为追求经济效益的不当开发和利用行为。普通教育体系对于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知识讲授较少,主流媒体对此类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报道多停留在表面,造成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不强。二是技术手段滞后。平浪箭楼在技术应用层面仍存在滞后性,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不足,包括数据标准不统一、存储安全隐患、数字模型与实际修缮工作的衔接等情况。比如,在测绘环节,主要依赖传统人工测量与无人机航测结合的方式,缺乏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现代技术;在日常监测环节,主要依赖人工巡检,缺乏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对温湿度、结构位移等参数的实时监控等。
二、开州区平浪箭楼保护与传承的策略选择
(一)健全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
一是制定专项法规。进一步完善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法规,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出台涵盖修缮资质标准、技术规范、质量评估体系、修缮责任和权益等方面专项法规,明确各部门在古建筑保护与传承中的职责,加大对“三不管”区域的监管力度。构建全周期保护体系,建立“五年维护周期表”,涵盖屋面防渗、木构防腐、病虫害防治等系统性内容,促进可持续维护。二是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物、规划、建设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决策机构,建立分级审批清单,优化审批流程,日常维护由保护责任人自主实施并备案,重点修缮实行“设计方案预审 + 过程监管”模式,紧急抢险赋予属地政府“先处置后报备”权限,提高管理效率。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建设
一是创新多元筹资方式。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通过出台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优惠政策,设立古建筑保护与传承专项基金、发行文化债券等创新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古建筑文物修缮资金来源。将修缮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相结合,建立古建筑认养制度,鼓励企业、个人参与文物保护与传承,实现良性循环。二是构建精准培育体系。在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与外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古建筑保护、修复、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师徒传承、项目制等方式,重点培养具有建筑学、历史学、材料科学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平浪箭楼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三)提高公众认知与技术支持
一是推动认知重构。举办展览、讲座、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箭楼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价值,鼓励“文物守护者”志愿者参与日常的巡查、维护和讲解工作,增强公众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科普读物和教材,将箭楼文化纳入普通教育体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箭楼文化展示的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对古建筑文化的兴趣,为箭楼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人才储备。二是强化技术赋能。引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箭楼的结构安全、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对箭楼的损坏情况进行预测和预警。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将箭楼的历史资料、测绘数据、修复记录等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建立平浪箭楼的数字模型和虚拟展示平台,让公众能身临其境感受箭楼的历史和文化。
综上,平浪箭楼作为古建筑中具有本地特色的一种文化符号,要不断创新保护方法,拓展传承路径,实现古建筑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郭妍. 乡村振兴视角下闽北传统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 ,2024,30(11).
[2] 陈 果 , 曾 宇 茜 . 中 国 古 建 筑 的 保 护 与 传 承 [J]. 文 化 产业 ,2024,(12).
[3] 李魁 . 古建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J]. 新传奇 ,2024,(31).
作者简介:陈瑶,女,1990 年12 月生,重庆市万州区人,重庆市开州(博物馆)财务室主任、馆员;主研方向:文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