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育游戏化教学促进小学生德育素养发展的应用探索

作者

贾恒宇

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113006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体育课程因其高度互动和情境丰富,成为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然而,传统体育教学多以技术训练和技能达标为主,学生参与兴趣不足,德育目标常被忽视。近年来,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逐渐兴起,它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感知规则、体会情绪、实现合作,有助于培养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自我控制力等核心素养,契合课程核心素养导向和四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此阶段学生体能与思维同步发展,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交织,对行为规范的认知和认同正处于关键期。通过组织有序的体育游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合作与公平,能够有效促进其社会行为习得与道德意识养成。本文将从体育游戏的德育功能出发,结合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特征,探讨游戏教学在德育素养培养中的策略与路径,推动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发展。

一、体育游戏化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分析

体育游戏作为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形式,其本质在于以规则为基础、以竞争为手段、以合作为导向、以愉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满足学生对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心理需求,还能在游戏过程中建构行为规范与价值认知,从而实现“寓德于体”的育人目标。从教育功能看,体育游戏具有强烈的情境性与过程性,为德育内容的内化创造了理想平台。

体育游戏天然包含规则教育的元素。无论是简单的追逐类活动,还是复杂的对抗型项目,均依赖于参与者对规则的尊重与执行。通过规则约束与行为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纪律意识、公平意识与责任感,形成对集体秩序的认同与遵守。体育游戏也注重合作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协作完成任务、共同制定策略,这种目标协同关系有助于其形成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培养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的行为倾向。

此外,游戏过程中的情绪波动与竞争体验,是道德判断与行为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契机。学生在面对胜负时能否保持理性、正确对待成败、遵守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强化反思机制,可有效推动学生情绪认知、行为修正与价值觉醒,实现情感态度与道德素养的协调提升。

二、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与问题

尽管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德育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目标的实施仍面临诸多制约。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游戏活动组织与价值引导方面存在着理解不足、方法单一、评价模糊等问题,影响了德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首先,教师德育意识淡化,过于关注技能掌握与动作标准,忽视游戏中的情感交流与行为引导,导致游戏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价值延伸与育人效果。其次,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大多数课堂活动以娱乐性或锻炼性为主,缺乏德育目标统领,学生虽然参与积极,但行为规范引导、道德反思机制缺位,难以促进德育素养的深度养成。

第三,课堂管理方式传统,对学生游戏过程中的非规范行为处理简单,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情境体验实现自我调节与道德判断。此外,教学评价指标偏重体能成绩与技术表现,忽视学生在合作、情绪管理、规则遵守等方面的德育表现,难以形成德育激励效应。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也错失了游戏教学所独有的德育教育机遇。

三、体育游戏化教学促进德育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要实现体育课堂德育功能的实效提升,必须基于学生发展规律与课程目标,科学构建游戏化教学的德育实施路径。首先,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定中明确德育取向,将行为规范、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纳入课堂目标体系,形成技能、体能与德育并重的教学结构。在教学内容设计中,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规则明确、结构清晰、合作性强的游戏项目,通过任务设置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动因。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应注重游戏环节的完整性与引导性。教师需在游戏前明确规则与目标,在游戏中关注学生表现并适时给予行为反馈,在游戏后引导学生反思行为与体验,帮助其建构道德认知。通过反思性提问与情境评价,引导学生将活动体验转化为道德认知,使游戏过程成为行为内化与价值重建的过程。

此外,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参与规则制定与角色分配,增强其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使其在自我管理中提升社会行为能力。在学生行为表现评价方面,建议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情绪控制与道德选择等多维表现,形成激励与引导并存的评价机制,提升德育教育的可持续性。

四、学校支持与教师成长对德育成效的保障作用

实现游戏化教学的德育功能常态化,还需依靠学校管理机制的系统支持与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在学校层面,应将体育课程德育目标纳入学校德育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课程内容与教学任务,明确体育教师在德育体系中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同时,应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将体育教学与德育处、少先队组织协同运作,推动体育活动育人功能在课内外联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加强体育教师德育理念培训与教学能力提升,帮助其构建“体—德融合”教学思维。通过校本研修、教学研究、名师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在游戏设计、行为引导、情感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精准识别德育时机、科学把握教育方式、灵活调控教学节奏,形成德育渗透的专业路径。同时,学校还应重视体育教师之间的教学成果交流与经验共享,建立德育优秀案例库,推动教学实践不断优化与深化。

此外,家庭与社区资源也是德育成效延展的重要支撑。学校可通过组织家庭亲子体育活动、社区合作体育节等形式,将体育游戏中的德育教育理念延伸至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支持网络,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体育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形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身体素质,更为德育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独特契机。通过在体育课堂中设计具有规则性、合作性与情境性的游戏活动,结合明确的德育目标与系统的引导策略,可实现德育内容的自然渗透与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在德育渗透方面仍面临意识不足、方法滞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与教师发展等层面持续优化。未来应进一步发挥游戏化教学的德育功能,通过构建科学、系统、可持续的教学模式,使小学体育课程真正成为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坚实支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顺凯 . 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实施的途径探究 [J]. 科普童话·原 创 ,2023(2):115-117. DOI:10.3969/j.issn.1673-9442.2023.02.042.

[2] 朱凡 , 刘锟 . 探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四个策略 [J]. 中外交流 ,2019,26(33):322-323.

[3] 江恒林 . 新课标下德育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的渗透 [J]. 吉林教育 ,2024(2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