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窑洞音符到平安哨声

作者

吴贞萱

延安革命纪念馆 716000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两所“鲁艺”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所是诞生于1938 年的鲁迅艺术学院,以文艺为枪,点燃革命的火种;另一所是扎根基层的鲁艺派出所,以守护为名,续写为民的篇章。从窑洞中的艺术摇篮到街巷间的平安堡垒,变的是时代使命,不变的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内核。

1938 年 4 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宣告成立。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战火纷飞。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并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没有现成的校舍,师生们就自己动手挖窑洞;缺乏绘画纸张,就用边区自制的马兰纸;没有乐器,就用缴获的军号、自制的胡琴替代。艰苦的条件没有磨灭他们的创作热情,反而激发出更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鲁艺师生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1942 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鲁艺掀起了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的创作热潮。为创作歌剧《白毛女》,贺敬之、丁毅等主创人员走遍晋西北农村,收集民间传说与民歌素材,将“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成控诉旧社会的经典之作。1945 年 4 月,《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当“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呐喊响起,台下的战士们握紧了拳头,老乡们流下了悲愤的泪水,这部作品成为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精神武器。

在音乐创作领域,马可深入陕北农村,收集整理了大量民歌民谣,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南泥湾》。欢快的旋律、朴实的歌词,生动展现了八路军战士垦荒屯田、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信念传遍边区。冼星海与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更是在鲁艺的窑洞里诞生。冼星海仅用六天六夜,就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的不朽之作。激昂的旋律如同黄河的波涛,激发起中华儿女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鲁艺的美术工作者同样用画笔为抗战助力。古元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创作出木刻版画《减租会》,以简洁有力的线条,描绘出农民与地主进行减租斗争的场景;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刻画了群众机智掩护八路军伤员的动人画面。这些作品通过边区的“墙头画展”“集市展览”,让不识字的老百姓也能读懂抗战的意义。

鲁艺不仅是创作的高地,更是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千余名师生,带着文艺的火种奔赴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他们在战火中创作,在硝烟里演出,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带到群众身边,让文艺真正成为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利器。

时光流转,鲁艺精神的火炬传递到了新时代的鲁艺派出所民警手中。在辖区的街巷里,民警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践行承诺。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他们不是简单的“执法者”,而是贴心的“守护者”:帮助走失老人找到家人时的耐心安抚,调解邻里纠纷时的春风化雨,反诈宣传时挨家挨户的苦口婆心……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如鲁艺先辈用文艺作品温暖人心,民警们用点滴服务传递着为民情怀。他们把值班室变成“暖心警务会客厅”,将警务工作融入家长里短,让“平安哨声”与“群众笑声”交织成新时代的和谐乐章。

鲁艺精神与鲁艺派出所的实践,都在回答同一个命题:如何让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鲁艺师生用文艺作品唤起民众觉醒,鲁艺派出所民警用行动筑牢平安防线,二者殊途同归。鲁艺派出所将“枫桥经验”与鲁艺精神结合,创新“一传、二优、三精准、四服务”工作法,用陕北说书、民歌对唱的方式来反诈宣传;设立“鲁艺平安直播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这正是对鲁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念的创造性转化——文艺工作者用作品凝聚民心,人民警察用守护温暖民心,本质上都是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鲁艺精神从未过时。它提醒我们: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社会治理,唯有深深扎根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鲁艺派出所的民警们,既是平安的守护者,更是鲁艺精神的传承者,他们用警徽的光芒照亮群众的幸福路,用实际行动证明:精神的火炬,永远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生生不息。

传承鲁艺薪火,赓续红色血脉,唱响服务群众最强音。让我们致敬鲁艺精神,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初心的奋斗者。因为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与传承,汇聚成推动时代前进的磅礴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