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刘之钰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2206
一、研究背景
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教育交流日益频繁。近年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生源国别日益多元,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 [1]。留学生教育在促进人文交流、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招生环节作为留学生教育的“入口关”,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培养成效和国际声誉。当前,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招生工作中普遍面着些许挑战,制约了来华留学教育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因此,深入研究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现状,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是实现“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现状的现状
1、招生渠道拓展不足,多元化程度低。多数高校的招生渠道仍显单一,过度依赖政府间协议项目、传统留学中介机构以及有限的校际交换项目。主动开拓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相对薄弱,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深度、稳定合作关系的覆盖面不够广泛。这种对单一渠道的依赖导致招生风险集中,生源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高校对优质生源的多样化需求。
2、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结构有待优化。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对申请者的学术背景、语言能力等核心标准的审核把关尺度不一,甚至存在降低门槛吸引生源的现象,导致部分留学生入学后学业适应困难。生源国别分布高度集中,来自亚洲邻国的学生占绝对多数,而来自教育发达国家(如欧美国家)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的优质生源比例偏低,生源结构的多样性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2]。此外,现有的奖学金体系在吸引全球顶尖学生方面竞争力有待加强,对特定学科领域(如 STEM)拔尖人才的精准吸引力不足。
3、招生宣传策略陈旧,传播效能弱。高校的招生宣传普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未能充分挖掘和精准展现本校的学科特色、科研优势、师资力量以及独特的校园文化与生活体验,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鲜明辨识度。宣传媒介主要依赖官方网站和纸质宣传册等传统形式,对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如 Instagram, Twitter,)、短视频平台(如 YouTube, TikTok)的利用率和运营水平较低,缺乏基于大数据的目标受众精准画像和广告投放。宣传内容往往缺乏本土化视角和故事性表达,难以引起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国际传播的有效到达。
4、招生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不高。负责留学生招生的管理队伍在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上存在明显短板。普遍缺乏既精通国际教育规则、熟悉海外教育市场动态,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水平外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针对招生人员的系统性、持续性专业培训体系不健全,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国际招生环境的快速变化。此外,招生部门与校内院系、国际学生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也需加强。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优化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状问题,亟需采取系统性、创新性的策略优化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
1、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招生合作网络。一是深化校际战略合作主动寻求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伙伴关系,重点推进联合培养项目、短期访学计划、科研合作等,将合作院校发展为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生源基地。二是拓展校企协同育人渠道 , 积极与大型跨国企业、海外中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设立企业冠名奖学金、定制化培养项目或实习 - 留学一体化项目,为高校开辟新的优质生源渠道。三是发展多元化招生代理体系,积极发展海外优质高中、国际学校、专业教育协会、权威校友组织等成为招生代理或合作伙伴,利用其在地化优势拓展生源。
2、实施标准化与差异化并重的招生政策体系。一是严格学术与语言准入标准,制定清晰、透明、与国际接轨的入学学术要求和语言能力标准并确保在招生审核中统一严格执行,杜绝“宽进”现象,严把入口质量关。二是优化奖学金战略布局,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设立更多类型、更具吸引力的奖学金项目,增设面向全球顶尖学生、国家战略急需学科领域的差异化、高额度奖学金,以提高生源质量 [3]。三是建立招生质量闭环管理机制,构建招生质量评估与反馈体系,定期追踪分析录取学生的生源结构、国别分布、学业表现(如 GPA、毕业率)、就业去向等数据,评估招生政策效果,形成“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
3、打造基于新媒体的精准化国际传播矩阵。一是建设国际化招生宣传团队,重点运营海外目标生源国广泛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建立多语种官方账号矩阵,投放招生宣传物料。二是制作内容本土化与故事化的招生宣传物料。基于目标生源国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语言习惯,制作招生宣传物料。宣传内容应聚焦留学中国的核心价值——卓越的学术成就、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独特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终身难忘的人生经历。
4、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招生管理队伍。一是强化专业化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先引进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熟悉国际教育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覆盖全职业生涯的培训体系,内容应涵盖最新国际教育政策法规、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务、全球留学市场分析与趋势预测、招生项目管理、新媒体营销策略、专业外语应用等。三是促进协同联动与经验共享,在校内,建立招生办公室、各教学院系(负责专业咨询)、国际学生事务处(负责后续服务)、宣传部(负责品牌推广)之间的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形成招生- 培养-管理- 服务一体化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2] 施东群 . 地方高校来华留学生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J]. 当代教育 实 践 与 教 学 研 究 ,2019,(24):219-220.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9.2843.
[3] 刘进 .“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招生质量——奖学 金 视 角 [J].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2020,14(01):29-39.DOI:10.13316/j.cnki.jhem.20191231.004.
作者简介:刘之钰(1995-),女,硕士研究生,华北电力大学留学生管理干部,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