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在侨区文化背景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水果

作者

陈旭梅

广东省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实验幼儿园

一、激发幼儿学习侨区水果的兴趣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 3-4 岁、4-5 岁及 5-6 岁幼儿认知发展不同,在对水果的认知中存在着自己的前期经验,但是由于幼儿的发展是多元的 [1],幼儿的深度学习指通过多感官体验、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方式,对水果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性、批判性思考的过程‌。教师在幼儿园楼梯走廊边上和区角里分别展示了栩栩如生的侨区特色水果图片和手工作品,在班级环境里也制作粘贴了许多侨区水果的作品,平时也经常给幼儿提供侨区当季的水果品尝,在活动中设置如情境表演、玩游戏、实物直观演示等,比如:教师设置带小朋友去种满油甘果的奎池山郊游,幼儿跟着老师设置的情境游戏一起全神贯注地探索学习油甘果,并且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学习兴趣。教师开展了集体活动《家乡的水果树》,幼儿在有趣的情境和实物直接感官的活动中认识到侨区水果的外貌特征和水果的味道等,极大地提高了幼儿学习水果的兴趣。

二、提供幼儿多维度的探究学习路径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探究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让幼儿参与解剖水果的内部结构,体验触感与味道,积累具象认知。例如,组织亲子活动 “我与果园有个约‘绘’”,让幼儿真实地建立与水果的直接经验链接。教师结合家园共育拓展幼儿探究学习的场所,让幼儿印象系统地认知侨区特色水果,幼儿来到果园门口,纷纷喊道:老师这里有杨桃,那里有莲雾 ...... 他们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水果都特别兴奋,像发现了宝贝似的。接着看到了很多果树果子,高兴地叫起来:“这么多水果呀,有油柑、猕猴桃、芭乐,还有那是什么水果?”许多孩子便讨论起水果来,相互交流着自己吃过的以及认识和不认识的水果,通过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直接接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幼儿学习水果的乐趣。

在活动中也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比如设计实验:杨桃是如何生长的?让幼儿在实验中感知种子发芽的过程、并且设置简单的图谱等供幼儿去记录数据,观察不同时间杨桃种子的萌发情况,培养幼儿的实证思维。建立幼儿的‌艺术与表达能力,利用水果进行创意拼贴画、故事创编等,发展幼儿的符号表征与想象力,例如,在活动区角中增添足够多的水果模型和实物,引导幼儿在区角中游戏,进行水果创意拼贴画、故事创编和情境表演,让幼儿在多维度的接触中提升技能。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加深对侨区文化水果特色的认知。

教师只有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及时总结,欣赏鼓励,对幼儿的发现不断梳理,陪伴幼儿参与其中,才能让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幼儿提问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深度学习注重幼儿对知识的批判性吸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以科学的方式求证。例如,乐乐小朋友认为芭乐的籽是不能吃的,吃进去对身体不好,而大部分小朋友认为芭乐的籽是可以吃的,并且不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教师将这两个观点带入班级,让幼儿围绕“芭乐籽是否能吃?”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幼儿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有的幼儿觉得能吃,是因为他之前吃过,有的幼儿觉得不能吃是因为他咬了一下很硬,不敢吃。在问题的指引下,首先教师准备了足够多的有籽芭乐,切开后让幼儿去品尝,首先认为籽可以吃的小朋友毫不犹豫地就把籽吃进去了,并且得意地看着不敢吃籽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吃了籽的小朋友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在问题的指引下,教师顺势也找来资料,发现芭乐的籽不仅没有害物质,还含有丰富的不溶解性膳食纤维,如果人类适量食用的话还可以软化大便,对于人体肠道的蠕动是非常有利的,从而会促进体内的废物排出。所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幼儿一起讨论 “芭乐籽是否能吃?”这一问题,引导了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对侨区水果的认识有了更加的认识,从而爱上吃水果。

当幼儿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时,并进入了独立思考学习的阶段。面对相对矛盾的观点,幼儿有强烈的求证欲望,教师应积极保护幼儿可贵的质疑精神,引导幼儿通过具体问题展开探索,科学地验证观点,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四、满足幼儿探索需求,提供环境

教师要顺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满足其不断深入探索的需求,使幼儿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如有研究指出,适宜的环境能为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广阔的平台 [2]。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家乡的水果树》中洋洋小朋友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荔枝的叶子和龙眼的叶子长得很像,而老师可以一下子就认出没结果的时候荔枝树和龙眼树的区别?这一勇敢的提问激发了整个班级幼儿的求知欲。这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他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把这个问题留到了他们去到户外果园实践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探索发现其中的不一样。个别幼儿开始发现两种叶子的不同,并且这些小朋友还拿张纸把它们的叶子形状画了出来,记录了叶子的形态、结构和颜色的差别。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个性化记录,例如不会写字的幼儿可以通过符号、数字、绘画等不同的方式把叶子的形状记录下来,帮助自己梳理探究叶子不同之处。

《指南》强调,“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教师应努力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创造条件,保护和满足幼儿在问题指引下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在探索中不断调动自身内在的动力,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建立评价机制,总结活动经验

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成效给予表扬和激励,这样能够更好的将幼儿的认知兴趣加以调动,并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信心。比如,在幼儿进行分析 “芭乐籽是否能吃?” 这一问题时,教师让幼儿在猜想→验证中去解决问题,适时引导和鼓励幼儿思维发展,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让幼儿在侨区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到极致,积极主动地将已有的经验进行持续深入的学习。

当然,在活动中教师也要观察幼儿是否能迁移经验总结经验,例如,幼儿利用画画记录的方式解决了龙眼树和荔枝树叶子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以及成功探讨了“芭乐籽是否能吃?”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深入学习水果的乐趣。教师适时在活动中给幼儿在增加学习的机会,不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发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价值,与幼儿共成长,从时间、资源等方面给予幼儿持续的支持,从而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深度学习,获得认知、探索、合作等能力的发展 [3]。

【参考文献】​

[1] 闫铭. 一粒种子的美好 —— 种植活动中的生命教育初探 [J], 幼儿教育导读,2023,12-15.

[2] 王芳 . 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J], 学前教育研究,2021,30-33.

[3] 叶妮娅 . 小班项目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J], 保育与教育,2022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