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与群众法律认知提升关联研究

作者

班永福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法律援助中心 01700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不断推进,法律的普及和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法律意识的普及不仅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稳定和公民社会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法律宣传方式虽然能够传播法律知识,但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在普通群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深刻认知。相比之下,文艺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传播力,能够通过音乐、戏剧、影视等形式,直观而生动地传递法律知识,达到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因此,结合社区法治主题开展文艺创作,不仅能丰富法律宣传的形式,还能有效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和法治素养。本文旨在分析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与群众法律认知提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具体应用和有效策略,以期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艺创作与法律宣传的结合: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一)文艺创作在法律宣传中的优势

文艺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文化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方式相比,文艺创作更加生动形象,能够触动人心,易于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通过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法律知识得以以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方式传递,使复杂的法律条文和抽象的法律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能够为法律宣传增添趣味性和互动性,还能增强受众对法律知识的接受度和记忆力,尤其是在普及基础法律知识和增强公民法治意识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二)法治宣传的必要性与群众法律认知现状

在我国,尽管法律制度日益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基层社区,部分群众对法律的认识较为片面,甚至存在漠视法律、无知或误解的情况。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和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影响了社会的整体法治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促进法治教育的深入人心,成为当前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文艺创作通过对法治内容的生动呈现,可以增强受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提升其法律素养和公民责任感。

(三)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的实际应用案例

在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已开始通过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进行法律宣传活动。例如,许多社区开展了以“法治进社区”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法治歌曲大赛、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通过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向居民传递法律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创作不仅成为法律传播的重要工具,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平台。通过集体参与、互动讨论等形式,文艺创作能够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法律知识的传递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二、社区法治文艺创作的形式与实施路径

(-) 多样化文艺形式的选择

为了确保法律宣传的广泛性和有效性,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应采用多种艺术形式。首先,话剧和戏剧是非常适合展现法治主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能够深入展现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其次,歌曲和音乐作品也能够以其情感的表达与感染力,传递法律信息,增强法律教育的趣味性。电影和短片作为现代传播的重要形式,可以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具体的案例,帮助群众理解和记住法律知识。此外,舞蹈和美术作品也可以作为法治主题的创作载体,结合当地文化特点,为法治宣传增添艺术气息。多种文艺形式的结合,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扩大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融入日常生活,贴近群众需求

社区法治文艺创作应根据当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求,设计贴近生活的法治内容。通过结合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实际,将常见的法律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文艺创作,使群众能够在生活中轻松获取法律知识。例如,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交通事故等问题,可以通过创作话剧或小品等形式,展示法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居民能够在享受文艺作品的同时,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使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知识,而是贴近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工具。此外,文艺作品的内容应通俗易懂,避免过于专业化和深奥的法律语言,让普通群众能够轻松理解。通过将复杂的法律知识通过具体的故事、案例和情境表达,使每位观众都能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构建持续性的法治宣传平台

单次的法治文艺创作活动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法律宣传效果,但要实现长期有效的法律普及,仍需建立持续性的法治宣传平台。社区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艺创作比赛、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和法治文化节等活动,不断强化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通过这些平台,社区居民可以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法律认知,并通过与其他居民的互动和交流,提升整体社会的法治素养。此外,社区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工具,开展线上法治文艺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和传播效果。定期性的法治文艺活动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法治宣传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持续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促进整个社区的法律素养不断提升。

三、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一)文艺创作与法律知识的融合难度

尽管文艺创作在法治宣传中具有独特优势,但其与法律知识的有机结合依然面临一定的困难。许多创作者在处理法治主题时,往往过于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忽视法律内容的准确性,导致部分作品在传递法律信息时偏离了法律的本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文艺创作应加强与法律专家的合作,确保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内容精准无误。同时,创作者应深入理解法律概念,将法律条文与实际生活场景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现法律的实际应用,做到既准确又富有表现力,以便更好地传递法律精神和实践意义。

(二)文艺作品的受众接受度

不同社区居民的文化层次和接受度不同,如何确保文艺作品能够被广泛接受和理解,仍然是一个挑战。为了提高作品的接受度,创作者应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水平来调整创作内容和形式,避免出现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表达,确保文艺作品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创作者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法律问题,避免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和理论,使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四、结语

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法律宣传方式,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法律认知和法治意识。它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法治教育的单一性,丰富法律教育的形式,还能激发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促进法治文化的传播。然而,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仍需解决文艺创作与法律知识融合的难题,并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可接受性和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世鹏 . 乡村“法律明白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研究 [J]. 法制博览 ,2024,(34):19-21.

[2] 牟岚 . 让网络力量传播法治春风 [N]. 贵州法治报 ,2024-12-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