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实践策略

作者

叶小霖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实践策略,提出了情境创设、跨学科整合等策略,通过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实践策略

前言: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小学教育阶段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低段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因此,探索有效的实践策略,对于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情境营造:文化浸润无声处

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实施情境创设模式,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古代生活场景或历史事件的机会。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授《端午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悬挂书法作品、张贴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节庆图片(如龙舟竞渡、菖蒲艾叶等),以及展示各种形态的粽子制作过程的照片或绘画,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能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古代的生活场景或历史事件。针对《端午粽》这一课文,教师可以策划一场“端午文化节”的情景模拟活动,使学生们有机会分组参与到各种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中去。例如,某小组的学生可以扮演包粽子的家庭成员角色,学习如何选择粽叶、填充糯米及其他材料,并亲手体验制作粽子的过程;另一组学生则可装扮成龙舟竞赛的参赛者,通过模仿赛龙舟来感受这项传统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激情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还有些学生可以承担起准备香囊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了解草药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尝试自己动手缝制香囊。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统韵味的端午节,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1]。

二、实践体验:传统智慧手作间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日是促进学生实践的好方法。例如,书法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书写技巧;剪纸工作坊则能让学生动手制作,体验民间艺术的乐趣;而传统手工艺制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2]。除此之外,鼓励家庭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布置亲子作业,如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参观博物馆等,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学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曹冲称象》为例,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基于这个故事的情节,创作出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剪纸艺术作品,比如大象、曹冲及其所用之船等。通过这样的手工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从而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剪纸的形式再现曹冲利用石块替代大象进行称重的过程,这一实践有助于他们更直观地领会到故事中蕴含的智慧与创意。

三、学科交融:多元视角共绘图

跨学科融合通过消除不同领域的界限,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艺术课堂上介绍诸如国画、剪纸或刺绣等传统技艺,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理解;音乐课中教授民间歌曲,则有助于学生体验各地独特的音乐风格,加强其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归属感。在讲解《传统节日》这一主题时,可以与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绘制以春节为主题的图画,如福字、春联、鞭炮和灯笼等。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音乐知识,选取一些与春节相关的民谣及现代曲目进行教学,例如《恭喜恭喜》、《新年好》等。学习这些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地方音乐的多样性,也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春节期间特有的欢乐与团聚氛围。

四、评价革新:多元标准育新人

为了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建议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术成绩,还需要关注他们对于文化理解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成长。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过于依赖考试分数,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充分展现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3]。因此,应当建立一种更加注重过程性反馈的新式评价模式,通过诸如观察记录、作品展示以及课堂参与等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在传统文化课程中的投入程度及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每位学生创建个人学习档案,用以跟踪他们在不同阶段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状况以及态度上的转变。这种持续性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及时识别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

结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还能显著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及综合素养。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教育模式为年轻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使他们成为这些宝贵知识与价值观念的守护者和传播使者,从而确保这份悠久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其辉煌。

参考文献:

[1]王玉秀.中华传统文化科学融入小学低学段语文课堂的实践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6):7-9.

[2]朱叶丹.“双减”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路径[J].教师博览,2024,(09):13-15.

[3]冯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0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