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作者

谢军 董文照

德州市陵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53500 德州市陵城临齐街道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引言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为追求高产,化肥过量施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推行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成为小麦生产的必然选择。通过科学管理土壤养分、优化施肥方式以及改良栽培模式,能够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维持甚至提高小麦产量。本文将从土壤养分管理、肥料精准施用、栽培模式优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小麦化肥减量丰产的关键技术,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土壤养分管理

.1 土壤检测与养分平衡

土壤检测是化肥减量的基础工作。通过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能够准确掌握土壤肥力状况,为施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可采用网格化采样法,结合实验室分析,绘制土壤养分分布图。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养分平衡调控方案,避免盲目施肥。例如,在氮素含量较高的地块,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转而补充磷、钾肥或微量元素,以实现养分的均衡供应[1]。

1.2 有机肥替代与土壤改良

有机肥替代是减少化肥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施用腐熟农家肥、堆肥或商品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土壤类型和小麦需肥特性,合理确定有机肥施用量。例如,在砂质土壤中,可适当增加有机肥用量,以提高土壤肥力;在粘重土壤中,可结合深翻措施,促进有机质分解。此外,种植绿肥作物或实施秸秆还田也是改良土壤的有效方式。

2 肥料精准施用

2.1 施肥量与施肥时期优化

小麦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呈现明显差异,科学调控施肥量与施肥时期是提升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的关键。在施肥量确定上,需紧密结合目标产量与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养分平衡法或实践验证的经验公式进行测算,避免盲目增施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

施肥时期的把控直接影响养分吸收效率,应重点聚焦基肥、拔节肥和孕穗肥三个核心节点。基肥作为作物生长的基础养分供给,以磷、钾肥为主导,搭配适量氮肥,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筑牢营养根基;拔节期是小麦分蘖与茎秆发育的关键阶段,此时追施氮肥可有效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倒伏能力;孕穗期则需兼顾氮、钾肥供应,为穗粒形成与灌浆提供充足营养,助力穗粒数增加与千粒重提升,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协同优化[2]。

2.2 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选择

施肥方式与肥料类型的合理选择,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施肥方式上,采用深施、条施或穴施等技术,能将肥料精准送达根系密集区,减少因地表撒施导致的挥发与流失,让养分更高效地被作物吸收。

肥料类型的选择需兼顾肥效持久性与适用性,优先选用缓释肥、控释肥或配方复合肥,这类肥料能根据作物需求缓慢释放养分,延长肥效期并减少施肥次数,降低人工成本与养分浪费。此外,将施肥与滴灌、喷灌等灌溉技术相结合,推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使养分随水分直接作用于根系吸收区,大幅提升吸收效率,在保证作物营养供给的同时,显著降低化肥用量,实现节本增效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

3 栽培模式优化

3.1 品种选择与合理密植

品种选择是实现小麦化肥减量与丰产协同的核心前提。实践表明,耐低肥、抗逆性强且产量潜力大的优良品种,在减少氮肥投入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稳定产量。选择时需紧密结合当地生态条件: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宜选用抗旱性强的品种;南方酸性红壤区则推荐耐瘠薄品种,其在低肥力地块的产量稳定性优于普通品种。

种植密度的科学调控同样关键。中筋品种在中等肥力地块需保持适宜的基本苗数量;强筋品种因分蘖力强,种植密度应适当降低。过密会导致田间郁闭度增加,引发后期倒伏风险;过稀则光热资源利用率下降,显著降低群体产量。

3.2 轮作与间作模式

轮作与间作体系是构建化肥减量增效栽培模式的重要支撑。采用小麦 - 大豆 - 玉米三年轮作模式,大豆根瘤菌可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升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后茬小麦可减少氮肥用量。而小麦与紫云英轮作时,绿肥翻压后能为土壤补充氮素,减少尿素施用量。

间作模式通过时空资源互补实现增产减投。“小麦 - 马铃薯”间作种植,利用两种作物株高差异,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当量比。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的“小麦 - 花生”间作模式,通过根系分布层次差异,减少磷肥流失,提升综合效益。

3.3 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是制约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优化的关键因素,实施综合防治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又能降低生产投入成本。防治工作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有机结合。

农业防治可从源头阻断病虫害滋生,如选用自带抗病基因的品种、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调整播种时间、结合轮作打破病虫害生存循环等,从生态层面降低发病概率。生物防治通过自然调控手段减少化学干预,例如释放瓢虫等天敌昆虫抑制蚜虫繁殖,或施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控鳞翅目害虫,既能维持田间生态平衡,又能减少农药残留。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手段,需优先选用高效低毒药剂,严格遵循施药时期和用量规范,避免盲目用药导致的抗药性问题,实现病虫害防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 [3]。

3.4 水分管理与节水灌溉

水分管理是小麦丰产的关键环节。通过实施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在灌溉方式上,可采用滴灌、喷灌或微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在灌溉时期上,应重点把握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三个关键时期。拔节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适量灌溉能够促进分蘖和茎秆生长;孕穗期是小麦需水高峰期,充足的水分供应能够增加穗粒数;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度灌溉能够提高千粒重。

3.5 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机械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生产的效率和精准度。在播种环节,可采用精量播种机,实现播种深度和密度的精准控制;在施肥环节,可采用变量施肥机,根据土壤养分分布图实施精准施肥;在收获环节,可采用联合收割机,提高收获效率,减少损失。此外,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小麦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安装土壤传感器和气象站,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为灌溉和施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小麦生长模型,预测产量和病虫害发生趋势,制定精准管理方案[4]。

结束语

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运用土壤养分管理、肥料精准施用和栽培模式优化等关键技术,能够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维持甚至提高小麦产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化肥减量丰产栽培技术将进一步完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欢 . 减施氮肥对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D]. 扬州大学 ,2024.

[2]李莉 .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小麦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J]. 种子科技 ,2025,43(10):156-158+173.

[3]高太红 .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及其推广应用策略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6):203-205.

[4]赵萍 , 轩清霞 , 张秀峰 . 小麦玉米种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7):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