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量学视角下黄金茶质量标准研究

作者

彭伟为

保靖县产商品计量检测中心 湖南湘西 416500

作者简介:彭伟为(1983.11-),女,土家族,湖南保靖县,本科学历,工程师,主要研究计量学质量检定,标准研究等。

摘要:本文聚焦于黄金茶质量标准,从计量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黄金茶在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指标,探讨如何运用计量学手段构建科学、精准的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对保靖黄金茶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的研究,详细阐述鲜叶、加工工艺、包装贮存等环节的计量要点,为提升黄金茶品质、规范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计量学;黄金茶;质量标准;工夫红茶;加工技术

一、引言

黄金茶作为我国特色茶叶品种,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受到消费者青睐。随着茶叶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体系对于黄金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计量学作为一门研究测量及其应用的科学,在黄金茶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精准测量和量化分析,可以明确黄金茶从原料到成品各个环节的质量参数,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升黄金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计量学在茶叶质量标准中的重要性

2.1 确保质量一致性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计量学能够对鲜叶的采摘标准、加工工艺参数等进行精确量化。例如,通过对鲜叶嫩度、含水量等指标的计量检测,可以保证原料的质量一致性,为后续加工提供稳定的基础。在加工环节,对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的精准测量和控制,能够确保不同批次的茶叶在相同条件下加工,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

2.2 保障食品安全

计量学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有害物质的精确测量,可以有效监控茶叶的安全性。严格的计量标准和检测方法能够确保黄金茶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2.3 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

计量学为茶叶产业的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统一的计量标准可以规范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存等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同时,计量学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茶叶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三、保靖黄金茶工夫红茶加工的基本要求

3.1 鲜叶

鲜叶应新鲜、完整、匀净、无异味、无污染,不含其他非茶类夹杂物,根据嫩度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原料。特级原料中芽头或1芽1叶初展比例不低于90%;一级原料中1芽1叶比例不低于90%;二级原料中1芽2叶比例不低于85%。从计量学角度看,这些比例要求是通过精确的统计和测量得出的,确保了原料的品质一致性。在实际生产中,需要运用计量工具如计数器、量具等对鲜叶的芽叶数量和比例进行准确检测,以保证原料符合相应等级标准。

3.2 辅料

禁止使用任何添加剂。这一要求在计量学上体现为对生产过程中物质添加的严格控制,确保产品的纯天然特性。在生产环节,通过计量设备对原料和加工过程进行监控,防止任何非茶类物质的混入,保证茶叶的纯正品质。

3.3 加工场地、用水

加工场地、加工用水、厂区布局和加工条件等应符合GH/T 1077的规定。加工场地的面积、通风条件、卫生状况等,以及加工用水的水质、水量等都需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控制。例如,通过水质检测仪器对加工用水的酸碱度、硬度、微生物含量等指标进行计量检测,确保用水符合加工要求,为茶叶加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四、保靖黄金茶工夫红茶工艺流程

4.1 特、一级鲜叶原料的加工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初干→摊凉→(做形)→足干。这一工艺流程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关键的计量参数。萎凋过程中的温度、时间、湿度,揉捻过程中的压力、时间,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以及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厚度等参数,都需要精确测量和控制,以确保茶叶的品质。

4.2 二级鲜叶原料的加工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初干→摊凉→足干。与特、一级鲜叶原料加工流程相比,二级原料加工在摊叶厚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同样需要对各个环节的计量参数进行严格把控,以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五、保靖黄金茶工夫红茶加工技术

5.1 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加工

5.1.1 萎凋

槽式萎凋时,将鲜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中,摊叶时应抖散摊平,使茶叶呈蓬松状态,保持厚薄一致,厚度2cm-3cm。鼓风机气流温度22℃-28℃,风量大小根据鲜叶厚薄适当调整,鼓风1h-1.5h停止30min-45min。每隔2h-4h翻动一次,动作宜轻、缓,时间12h-16h。室内自然萎凋时,将鲜叶薄摊于室内的萎凋帘或篾盘上,厚度1cm-2cm,保持厚薄一致,以室内温度 22℃ - 28℃、相对湿度45%-65%为宜,每隔3h-4h翻动一次,动作宜轻、缓,时间12h-20h。萎凋程度至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为暗绿,青草气消退,叶形皱缩、叶质柔软、梗折不断,紧握成团,松手可缓慢散开,含水率60%-64%为宜。在这些操作中,温度、湿度、时间、厚度等参数的精确测量和控制是保证萎凋效果的关键。例如,使用温度计、湿度计对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定时器控制鼓风时间和翻动时间,利用厚度测量工具确保摊叶厚度符合要求。

5.1.2 揉捻

宜选用45型等中小型揉捻机,装叶量以自然装满揉桶为宜。揉捻应掌握“轻-重-轻”逐渐加压、松压的原则,时间60min-90min,即不加压揉捻10min-20min,轻压揉捻10min-15min,中压揉捻15min-20min,重压揉捻20min-25min,轻压揉捻5min-10min。至成条率90%以上,茶条紧卷、茶汁外溢为适度,及时解块。在揉捻过程中,通过压力传感器对揉捻压力进行精确测量和控制,利用定时器控制揉捻时间,确保揉捻效果符合要求。同时,对成条率的检测也需要运用计量学方法,如通过计数一定数量茶叶中的成条数量,计算成条率。

5.1.3 发酵

发酵机发酵时,将揉捻叶摊放于盘内,厚度8cm-10cm,厚薄均匀,不紧压,放入发酵机发酵。温度28℃-32℃,相对湿度90%以上,每隔30min-45min换气30s-1min,中途翻动1-2次,发酵时间3h-5h。发酵室发酵时,将揉捻叶摊放于发酵筐或篾盘内,厚度10cm-12cm,厚薄均匀,不紧压,可盖上湿棉布,放入发酵室发酵。发酵室温度在25℃-28℃,相对湿度90%以上,必要时采取喷雾或洒水等增湿措施,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中途翻动1-2次,时间4h-6h。发酵程度80%-90%发酵叶色为红黄或黄红色,青草气消失,呈现清新花果香为适度。在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时间、厚度等参数的精确控制至关重要。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对发酵环境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定时器控制换气时间、翻动时间和发酵时间,确保发酵过程顺利进行,达到理想的发酵程度。

5.1.4 初干

采用斗式烘干机,温度110℃-120℃,厚度3cm-5cm,时间10min-15min;采用单层烘干机,温度120℃-140℃,厚度2cm-3cm,时间3min-5min。烘至茶叶条索收紧,有刺手感,含水率以30%-35% 为宜。在初干过程中,温度、厚度、时间和含水率是关键计量参数。通过温度计测量烘干机内的温度,利用厚度测量工具控制茶叶的摊放厚度,使用定时器控制烘干时间,采用水分测定仪检测茶叶的含水率,确保初干效果符合要求。

5.1.5 摊凉

将初干的茶叶及时薄摊至蔑盘或专用摊凉设备中,厚度2cm-3cm。待茶叶充分散热至室温后,收拢茶叶,厚度5cm-15cm,时间60min-90min。摊凉过程中,厚度和时间的控制对茶叶品质有重要影响。通过厚度测量工具确保摊凉厚度符合要求,利用定时器控制摊凉时间,保证茶叶充分散热,避免因温度过高影响品质。

5.1.6 做形

宜在斗式烘干机或平台烘焙机上进行。温度70℃-80℃,双手抓茶,反复搓揉,时间5min-10min。做形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重要的计量参数。通过温度计测量设备温度,利用定时器控制做形时间,确保茶叶形成良好的形状。

5.1.7 足干

采用斗式烘干机,温度80℃-90℃,厚度3cm-5cm,每隔5min-10min翻动一次,时间30min-45min;采用提香机,温度80℃-95℃,厚度2cm-3cm,时间45min-60min。至茶坯含水率6%以下,手捏成粉时下机,及时摊凉。经筛分整理、拣剔和拼配后包装。在足干过程中,温度、厚度、时间和含水率的精确控制是保证茶叶品质的关键。通过温度计、厚度测量工具、定时器和水分测定仪等计量设备,对足干过程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茶叶达到理想的干燥程度。

5.2 二级鲜叶原料的加工

5.2.1 萎凋

槽式萎凋与室内自然萎凋时,摊叶厚度为5cm-10cm,其他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萎凋要求。综合萎凋时,将薄摊在水筛或篾盘中,厚度3cm-5cm,厚薄一致,利用室外较微弱的阳光进行日光萎凋,时间30min-45min;及时移入阴凉处,进行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时间8h-12h。萎凋程度含水率58%-62%为宜,其他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萎凋程度要求。在二级鲜叶原料的萎凋过程中,同样需要对温度、湿度、时间、厚度等参数进行精确测量和控制,以保证萎凋效果。

5.2.2 揉捻

宜选用55型等中大型揉捻机,操作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揉捻要求。在揉捻过程中,通过计量设备对揉捻压力、时间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揉捻效果符合二级鲜叶原料的加工要求。

5.2.3 发酵

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发酵要求。在发酵过程中,对温度、湿度、时间等关键计量参数的控制与特级、一级鲜叶原料发酵相同,以保证发酵质量。

5.2.4 初干

采用自动链板式烘干机,温度110℃-125℃,厚度2cm-3cm,时间5min-7min;采用单层烘干机,温度120℃-140℃,厚度2cm-3cm,时间 3min-5min。在初干过程中,利用计量设备对温度、厚度、时间等参数进行精确控制,确保初干效果符合二级鲜叶原料的加工要求。

5.2.5 摊凉

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摊凉要求。通过控制摊凉厚度和时间,保证茶叶充分散热,为后续加工做好准备。

5.2.6 足干

采用自动链板式烘干机,温度90℃-110℃,厚度2cm-3cm,时间5min-7min;采用提香机,操作同特级、一级鲜叶原料的足干要求。至茶坯含水率7%以下,手捏成粉时下机,及时摊凉。经筛分整理、拣剔和拼配后包装。在足干过程中,严格控制温度、厚度、时间和含水率等计量参数,确保二级鲜叶原料加工的茶叶达到质量标准。

六、标志、标签、包装与贮存中的计量学应用

6.1 标志与标签

产品标志应符 GB/T 191的规定,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规定。在标志和标签制作过程中,计量学的应用体现在对文字、图案、尺寸等的精确规范。例如,标签上的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的标注,需要按照规定的字体大小、格式进行,确保消费者能够清晰准确地获取产品信息。净含量的标注必须通过精确的计量设备进行测量和核定,保证标注的准确性。

6.2 包装

产品包装应符合GB 23350、GH/T 1070的规定。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尺寸的设计以及包装的密封性等都与计量学密切相关。例如,包装材料的厚度、强度等需要通过计量检测设备进行测量和评估,确保包装能够有效保护茶叶品质。包装尺寸的设计要考虑茶叶的净含量和运输、储存的便利性,需要精确计算和测量。

6.3 贮存

贮存应符合GB/T 30375的规定。在贮存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的控制需要运用计量学手段。通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对贮存环境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通风设备和温湿度调节设备对环境进行精确控制,确保茶叶在贮存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品质。

七、质量管理中的计量保障

应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和可追溯性的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质量安全应符合GB 14881的规定,加工过程禁止添加任何非茶类物质。在质量管理中,计量学为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对原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验,需要运用各种计量检测设备对感官品质、净含量、水分、碎茶和粉末等指标进行精确测量。例如,通过感官评价标准和计量工具对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量化评价;利用天平、水分测定仪等设备对净含量和水分进行准确测量。同时,完善的供应链管理和进出库管理制度也离不开计量学的支持,通过对原料采购、加工、产品入库、产品出库等环节的计量记录和追溯,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八、结论

从计量学视角研究黄金茶质量标准,对于提升黄金茶品质、规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保靖黄金茶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各项关键指标的精确测量和控制,能够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业标准化发展。在未来的黄金茶产业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强计量学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贮存等各个环节的应用,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提高黄金茶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黄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计量技术和方法将不断涌现,为黄金茶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完善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助力黄金茶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鲍肃都,安勤,陈宏宇,等.不同施肥处理对黄金茶鲜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制成绿茶品质的影响[J/OL].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2[2025-04-17].

张家清.保靖黄金茶种植技术及管理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13):111-113.

欧阳圣宏,高芙蓉,欧阳圣君,等. 湘西黄金茶质量安全控制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2021(9):214-216.

广元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提标准 增活力 引领黄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食品安全,2024(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