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手龙人》对龙文化的创造性传承
李佳慧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舞蹈《手龙人》在龙文化传承中的创造性作用,以舞蹈动作与龙形象的结合,将传统的龙文化注入现代艺术表达当中。通过《手龙人》舞蹈的表演方式,为龙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活力和创造性,使龙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魅力。
关键词:舞蹈《手龙人》;龙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认同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它是华夏文明的凝聚与积淀,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象征。宋人罗愿在《尔雅翼·释龙》中提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1]龙虽是结合不同动物由人心构造而成的,但它却承载了不同个体的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国龙与中国的民族气质和民族心理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外化,而龙作为图腾也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入选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的作品《手龙人》是由张晓等人编导,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选送的舞蹈作品。它是以重庆地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铜梁龙舞”为创作素材,并进行舞台化的创新与呈现。主要凝练于龙的元素,以龙为内容与载体,唤起中华民族特有的“龙文化”记忆,构建出具有文化认同的龙文化舞台意象。
一、龙图腾的意境性塑造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龙图腾的产生大概是从“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图腾”[2]。图腾本身就具有凝聚力量的作用,龙图腾更是给予我们中华民族自信与自豪。舞蹈《手龙人》在开始时,独舞舞者在舞台前方手拿“龙头”道具做动作时,舞台后方由群舞演员组成了一个圆形的龙图腾形象,一束光洒下来,逼真得像是投影灯映射出来的龙图腾图像。在舞蹈中多处都出现了类似圆形的龙图腾形象,或以独舞演员手中的“龙头”道具为首的蜿蜒大龙形象,并作集体起伏或依次起伏的动作,在这独特的造型和连续的动作中,将中华民族绵延起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融于对龙的意境创造当中,营造了独一无二的意境。
二、龙形象的创造性转化
《手龙人》是以重庆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梁龙舞”为创作素材的汉族民间舞蹈。编导在传承和保护龙舞的基础上,舍弃了传统的彩扎龙的道具与原有的套路动作连接,提炼出“龙”这一核心元素,在不失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舞台的创造性转化,以此来探索龙文化元素与舞蹈之间的转化与创新。
(一)行云流水的队形
在舞蹈《手龙人》中龙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在于队形调度——模拟龙运动轨迹的曲线运动变化。在舞蹈中,以“龙头”为首,后一个演员的手在前一个演员的腰部,上身俯身与地面平行,由此连接所有演员。在这个队形造型上,模拟龙“S”形、之子形、“二龙吐珠”等走位,充分利用这种曲线运动的队形变化,像一条龙纵横于四海之中,渲染整体气氛,使观众融入这种神秘、威严的气氛。除曲线运动外还有横线与斜线的运动,尤其是演员们在下场口后方成斜线往上场口流动时,手里的“手龙”道具像是龙高昂的头颅,昂首挺胸,透着无尽的威严和霸气,将龙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丰富且行云流水般的调度,队形与龙的运动轨迹的相融合,舞者与龙合二为一,使龙“活”了起来。
(二)大气磅礴的动作
“铜梁龙舞”是四川巴渝地区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民俗和价值观念,编导多年致力于对“铜梁龙舞”的传承与创新并和演员多次前往重庆铜梁进行采风,观摩舞龙的形态与技术等。在传统龙舞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与探索,赋予龙舞新的生命力和表达方式。在舞蹈《手龙人》中,主要集中于拿“手龙”道具的右手之上,通过表现龙头的“游”“穿”“绕”等配以身上的动作,舞出了龙的游弋、腾跃、翻滚等动作具有腾于天地、翻江倒海的动势。例如,所有演员手拿龙头,站成一斜排,每一个人都是一条龙,以龙头接龙头作上下起伏,由“龙头”道具连成一条蜿蜒曲折的大龙,形神并茂地将“铜梁龙”的形象再现于舞台之上。在男群舞作集体动作片段,通过力劲结合与气势磅礴的人体动作传达出回荡在中华大地上的龙形象,展现出奔涌着浩浩荡荡的热血场景。
(三)别出心裁的道具
传统的铜梁龙舞的道具采用彩扎工艺,主要是由龙头、龙身、龙尾构成一条龙的形象。龙身根据演出的需要调节长度,可增至50节甚至100节以上,可见其长。在舞龙的过程中,经常配合打铁花,星火炸裂,龙在火中飞舞,呈现出震撼效果。传统民俗的舞龙以及配合打铁花的表演形式难以在剧院舞台上呈现,为此编导对其进行了从民间到舞台的取舍。在《手龙人》中仅仅采用“龙头”为道具,以演员的身子表现龙身。在金黄色和红色的配调下,使得“龙头”道具变得通体亮堂,缤纷闪亮,所有的情感与精神都凝聚于手龙道具。通过手龙传递出中华人民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手龙道具配合演员们凹凸有致的肌肉线条,透露出强大的力量。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仿佛可以撼动天地,彰显出龙的力量与威势。
三、龙精神的符号化表达
龙的精神,即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它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手龙人》中龙的精神凝聚于手龙道具之中,将“手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利用人体与“手龙”道具的协作关系,来完成民族精神塑造与龙文化的输出,使龙的精神在舞台上进行了符号化的表达。在舞蹈中一个接一个的演员以龙头为最高点做一个抛线,象征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龙精神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尤其是在舞蹈最后,每一位演员手中都以“手龙”为道具,用他们气贯长虹、威风八面的动作传递出,他们是一条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龙。
四、龙文化的认同性构建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肯定,是对一个民族身份的构建与精神情感的寄托,是民族凝聚共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龙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从远古时期的龙图腾崇拜、龙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龙的传人”、龙舞、龙灯等,龙文化一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认同。龙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在构建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手龙人》基于重庆地区区位优势,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以传统的“铜梁龙舞”为基础,对“铜梁龙”形象进行再创造,不仅传播了非遗传统舞蹈“铜梁龙舞”文化的影响力,而且促进了“龙舞”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龙形象的塑造表达,建立起观众共同的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形成紧密的社会联系与共同体意识。
结语
在当下,龙文化发挥的凝聚力量不容小觑,中国人对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舞蹈《手龙人》在发挥当地区域特色,将巴渝地区特有的“铜梁龙”在舞台上呈现的同时还创造性传承了中国的龙文化。手龙人亦是守龙人,守的是非遗“铜梁龙舞”、守的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以手而守,用舞蹈的方式,传承龙文化,凝聚中国人民共识,汇聚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罗愿.尔雅翼[M].合肥:黄山书社,1991:28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8.
[3]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EB/OL](201.5-09-30),2022-12-15.
[4]《龙乡铜梁》.[M].编辑委员会编:《龙乡铜梁》重庆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