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法课堂”的生活化教学

作者

贺安宁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花园镇八一中学,432900

引言: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相比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应试教育的“主角”戏份少得可怜,甚至有些教师甘为“绿叶”。又因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乏味,深奥。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堂效率亟待提高。本文通过对道法课堂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联系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人的必修课,多少学生因为道德与法治意识淡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又或者从“校园暴力”发展为黑恶势力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枯燥是由其学科特性所限制的,必须用词力求简洁有力,所以教师的授课能力便受到较高的考验,在讲课时便不可照搬照抄,而应转换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语句并与现实生活中实践案例相结合,像讲解文言文一样讲解其奥妙。等到学生明白其深意后再经过耳濡目染的诵读来提升语言能力,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一)以社会热点话题为引

在过往的教学中,教师讲课套路化严重,举例死板,常有一个案例年年讲,一个故事代代传的现象。如此这般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应时刻了解社会热点新闻并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注意力所在,注意力在哪里,学生的兴趣就在哪里,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在学习到“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与“正义的要求”时,文中写道,宪法规定:公民人格尊严神圣不可侵犯,人们应当给予弱者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 要求人们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公共安全。就可以联系到近期热点的“唐山烧烤摊打人事件”,为同学讲解为什么人格尊严不可侵犯,为什么我们都应该为其发声,并讲解暴力事件的危害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同时,如此这般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成绩也对校园暴力事件打了一剂预防针。

(二)以学生自身环境为引

认识事物与践行其事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知行合一。浅薄的阅读,只会浅薄的理解,无法真正理解其真谛。应当以学生自身为例子,提高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一章为例,文中写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权利与义务是互根互用,仿佛太极一般,阴阳交感。为了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关系,可以以班委举例比如班长享有管理其他同学的权利,这即使权利也是责任,在管理其他同学行使权利时也有保证课堂纪律的责任,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自习时间。再比如,父母既有照顾孩子的义务同时有教育子女的权利,通过这种自身深刻的例子,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开展趣味模拟,实现学以致用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简单的“道理”纵是教师语言功底再深厚,语言妙趣生花,引经据典,例子举得恰如其分,即使把例子讲的栩栩如生。也不如学生亲身经历一番来的通透。

开展一些趣味活动,让学生切身深入其中,在娱乐的同时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寓教于乐。比如,开展“断案小法官”活动,教师设置几个案例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编写案例,去找作为“小法官”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断案,由其他同学作为陪审团与教师一同旁观,在每个案例的最后总结本次活动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小法官们断案是否正确。再比如,举办背诵比赛,通过这种竞技性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开展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时,老师应该既关注课堂内容,也关注课外实际操作。之所以强调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通过增加课外活动,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二)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拓宽视野;(三)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中。例如,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缅怀革命先烈,并进行扫墓仪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让他们深入体验伟大的历史,并且感受到我们所拥有的宝贵财富,从而更加珍视它。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它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的尊重。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将生活中的情景和生活热点渗透到课堂,让课堂内容与生活关联,将道法实践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对道法这门学科的理解难度,让学生能更好学习这门学科,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思想,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 淑 俊 . 论 如 何 促 进 道 法 课 堂 回 归 生 活 [J]. 小 说 月 刊 , 2020,000(004):P.1-1.

[2] 陆建飞 . 初中道法课生活化教学应用与分析 [J]. 文理导航 , 2022(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