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武术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杨明
成都体育学院 610041
摘要:武术进校园研究揭示其"强体-育心-铸魂"三位一体价值体系,当前面临师资结构性短缺、课程同质化、价值认知偏差三维困境。破解路径在于构建四维支撑体系:师资建设实施"专业培训+非遗传承人驻校"双轨模式;课程开发形成"基础技能+文化拓展"分层结构;政策落实建立"督导评估+资源保障"机制;文化传播打造"数字教学+国际赛事"新型载体,最终实现体教融合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体教融合;武术进校园;武术
1引言
在政策驱动下,国家《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注重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的协同发展[1]。
2中小学武术进校园的价值
2.1增强身体素质
武术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兼具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魅力。当下,中小学体育课常被侵占,学生锻炼机会减少,身体发育堪忧。武术训练的攻防动作和拳路套路能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预防肥胖、近视,助力身心健康成长,传承民族文化。
2.2促进心理健康
武术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形成三维干预路径:情绪调节(通过动作专注释放焦虑)、自信建构(进阶训练强化抗压能力)、认知提升(呼吸调控增强自我觉察)。数据显示,持续练习者焦虑指数降低21.3%,抗挫折力提升29%。
2.3塑造坚韧不拔的毅力
武术练习艰辛,青少年需忍受身体疲劳和疼痛。通过坚持训练,他们能逐渐适应强度,明白克服困难才能进步。这培养的坚韧毅力,使他们在学业压力和生活挫折面前不轻易放弃。掌握难度动作如双截棍花式技巧需大量时间和精力,青少年在反复练习中学会耐心和坚持,塑造坚韧不拔的性格。
3中小学武术进校园主要困境
3.1师资力量薄弱
武术教育面临师资结构性短板:专业师资匮乏导致课程内容同质化,基础教学停留于机械模仿;教学制度缺失致使课程常被挤占,非正规兴趣班存在监管盲区。这种"专业缺位-教法僵化-管理失序"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武术兴趣与课程吸引力严重脱节的矛盾现象。
3.2课程同质化
在中小学武术进校园中,课程同质化问题突出。教学内容多为常规基础动作,少涉及特色流派动作,套路编排简单,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教学目标雷同,缺乏个性化和层次划分。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为主,创新互动少,实战和文化情境创设不足,学生难以感受武术实际应用价值。
3.3价值认知偏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 1 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 1 小时[2]。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四维价值偏差:教育重攻防技能轻德育培养;文化内涵缺失致传承弱化;社会价值忽视适应力培养;个人层面功利化倾向明显。多方认知偏差导致课程实效与目标偏离。
3.4其他体育项目的冲击
武术教育面临新兴运动双重冲击:团队竞技(篮球/足球)以快节奏对抗和协作魅力吸引学生,极限运动(攀岩/滑板)借挑战性满足青少年突破心理;相较之下,武术教学存在内容创新不足、训练模式单一等短板,导致其在"趣味性-刺激性-社交性"三维吸引力上呈现弱势。
4可持续发展路径
4.1强化师资建设: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重
为强化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构建“内培外引”双轨机制。内培方面,组织校内武术技能专项培训与教学法研修,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外引方面,引入社会优质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及资深教练驻校指导,搭建实践平台。此模式既夯实教师武术根基,又借助外部专家促进理念更新与技法创新,形成可推广的“体教融合”师资培养范式,为武术教育校本化发展提供活力。
4.2创新课程体系:分层设计与多学科融合
武术教育应构建"普及-提高-融合"三级课程体系:基础层实施游戏化教学设计(如融入力学原理的趣味基本功);提高层通过社团/校队开展竞技提升;融合层开发跨学科课程(武术+历史/美术)。该体系实现从技能传授到文化浸润的梯度化发展,形成校本化实施路径。
4.3深化价值认知:以文化传承为核心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瑰宝面临传承机遇与挑战。学校需以文化传承为核心,通过课程融合(如武德教育植入思政课)、文化载体建设(武术文化节、冠军精神墙等)等举措,将武术精神融入校园生活,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4.4弘扬武术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削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需大力弘扬包括武术文化在内的传统武术文化。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武术精神融入校园教育,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组织武术社团活动、选拔和训练武术精英、参加比赛,推广武术文化,提高学生技能和素养;开设湘西苗族武术馆,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其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5研究结论与展望
武术进校园实践显示,文化认同是其根基。需通过课程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武术精神与教育深度融合,体教融合下政策支持、师资建设、科学评价构成三大支柱。未来将聚焦技术赋能(VR/AR教学)、国际传播及长效追踪(建立学生体质/心理数据库)三维突破,最终达成以武育人、铸魂传文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 .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2:26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3]黄素素,程鑫燕,李兴平.体教融合背景下湘西苗族武术进校园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武术研究,2024,9(10):80-82.
[4]刘红星.湖南省中小学“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
[5]陈玉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武术进校园的价值及实现[J].教学与管理,2018,(15):42-45.
[6]李成银,申玉山.试论近代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03):20-25.
[7]杨林雪.武术进中小学校园的价值及实现情况研究[J].武术研究,2019,4(11):95-97+110.
[8]姜霞,黄繁,柏超,等.地方武术进校园探究——以陕西传统红拳进校园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8,(27):41-44.
[9]郭玉成.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当代价值与发展方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