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胡国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311200
一、引言
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基础。探究式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将史料实证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能够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史料实证与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一)史料实证的意义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资料,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教学为例,引入《史记》《汉书》等相关史料,作用显著。比如讲西周分封制,参考《史记·周本纪》记载,能让学生清晰了解武王分封的缘由、对象等内容,明白周王室如何借此巩固统治、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结合史料里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记载,学生可深入理解该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研读分析,学生能增强证据意识,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对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及演变的历史认识。
(二)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得自己想、一起讨论,这样能锻炼自主学习、合作和创新的能力。而且,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想学,主动去学,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变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精选史料,为探究式教学提供素材
教材中的史料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如,在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单元时,教材里关于石器时代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的描述,以及夏朝世袭制确立、商朝政治特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史料,都是引导学生探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特点的宝贵素材。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这些史料,探讨早期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再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教材对东晋与南朝政权更迭、隋唐科举制创立与完善、三省六部制形成等内容提供了丰富史料。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史料,组织学生探究不同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与意义,思考民族交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通过对教材史料的深度挖掘与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历史思维,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合理的问题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结合史料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用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的话设题,能让学生一步步探究。先问成果,要具体:比如 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社会风俗变了。这些是看得见的成果。再问为什么没成功?袁世凯 1912年 3 月就任临时大总统,次年解散国会,《临时约法》成废纸;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改,农民还受压迫;列强仍控制海关、铁路,租界还在,中国没摆脱列强控制。所以反帝反封建任务没完成。最后问后来的努力:1913 年孙中山反袁世凯进行“二次革命”,1915 年护国军讨袁,1917 年护法运动保《临时约法》,都没成。直到1924 年国共合作,北伐打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才算接着进行革命。这样从具体史实到深层问题,学生能看清革命的成与败,明白历史不是非黑即白,学会辩证看问题。
(三)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培养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比如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章节时,抛出问题:“秦朝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让学生分组探讨,各抒己见。有的小组可能认为商鞅变法奠定的经济军事基础是关键;有的觉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及正确战略决策起了重要作用。在交流碰撞中,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教师还能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唐太宗、松赞干布等角色,模拟他们会面交流的场景,感受民族交流融合的氛围。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挖掘知识,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升沟通与合作能力,为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引导反思,深化探究成果
反思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比如学“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学生在探究辛亥革命为何未能完全达成革命目标后,教师就得引导他们反思探究过程。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探究时,自己对当时国内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分析不够深入,仅关注了政治层面,这就是探究中存在的不足。再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探究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后,学生反思会意识到,自己在收集资料时不够全面,忽略了一些国外势力对太平天国的影响资料,致使对失败原因的探究不够完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法。像上述情况,学生可在往后探究中,学会从多维度分析历史问题,分析政治事件时,也关注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收集资料时,拓宽渠道,广泛涉猎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源等,保证资料全面性。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深化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提升历史探究能力。
四、结论
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史料实证和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老师要选好史料,设计恰当问题,组织活动并引导反思,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培养核心素养。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提高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基础。同时,老师得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通过这些策略,切实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慧敏 . 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 教育界 ,2025,(15):50-52.
[2] 胡德巧. 史料实证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04):148-150.
[3] 张建 . 基于史料实证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J]. 知识文库 ,2023,39(1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