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研究
魏晓俊
六安市金寨县莲花学校
自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来,初中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涵育心灵的重要载体。而新课标中对于文化自信等个性素养的阐释,也充分体现了初中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基于此,教师应从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融合现状,提出针对性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其核心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塑造其精神品格。从课程性质来看,工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这是开展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而人文性则蕴含于文本的思想情感、审美体验与价值观念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从教材编排来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是一种双线组织结构。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不仅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境,更有着鲜明的思政导向。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思政教育不再是外加的“标签”,而是能够自然融入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从学习任务来看,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课程要以“学习任务群”为主要组织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强调推动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这些任务群的设计,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多元路径。无论是文本阅读中的情感共鸣,还是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践行,都能体现出语文课程在育人层面的独特优势。
此外,初中语文课程面对的是身心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他们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价值判断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课程中的文学形象、历史故事、文化传统等,能够为他们提供可效仿的榜样与可参照的价值坐标。这种“以文载道”的特质,也使得初中语文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现状
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在融合思政元素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推动了课程思政的落实。教师普遍认识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开始关注教材中的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法治意识等内容,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引导。然而,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融合深度不足。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在“知识点”层面,将思政元素视为独立于语文教学的附加任务,而非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其次,教学方式单一。许多教师通过“灌输式”教学传递思政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体验需求。再次,教师的思政素养与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自身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时存在局限,难以准确把握文本中的价值导向。最后,评价体系未能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当前初中语文评价仍以知识技能考核为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缺乏具体指标与有效方式。
三、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1. 文本解读,体现思政元素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挖掘思政元素的关键路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教师需立足文本特质,从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等层面深入剖析,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解读过程。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则需要避免生硬说教,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让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语言学习,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引领。
比如,在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深度解读父亲建造台阶的劳动过程实现思政元素的渗透。首先,从语言层面分析“踩黄泥”“砍柴”“捡瓦”等细致的劳动描写,体会作者通过动词运用展现的劳动场景的真实感;继而分析“父亲”这一形象,探讨其通过毕生劳动追求尊严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理想的重要途径;最后,结合文本中体现的传统工匠技艺和家庭责任感,解读劳动所蕴含的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品质。让学生在理解小说艺术特色的同时,感受劳动的价值,进而产生尊重、热爱劳动与劳动人民的情感。
2. 活动设计,突出思政主题
教学活动是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感悟、践行思政理念。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则决定了活动设计需紧密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同时融入思政主题,使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的过程中接受价值观引导。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劳动教育,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悟思政理念,实现“在劳动中学习语言,在语言表达中升华劳动认知”的双重目标。
例如,针对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一课的教学,教师可设计“校园劳动岗位体验”主题活动。首先,组织学生研读课文,理解“敬业”“乐业”的劳动态度;继而将学生分组,分配校园内的劳动岗位,如教室清洁、图书整理、绿植养护等,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践行敬业精神;在劳动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自己的劳动感受,包括遇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对“敬业”的新认识;最后,开展“劳动中的敬业与乐业”分享会,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分享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个人价值、社会责任的关系。这种基于亲身劳动的感悟更具感染力,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及劳动的意义。
3. 项目探究,深挖思政价值
项目探究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项目探究需立足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首先,需要再确定探究主题时注重思政导向。其次,要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融入探究过程。再次,要关注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引导,鼓励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时融入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整个项目探究的过程,需要注重开放性与生成性,允许学生在探究中提出不同观点,通过讨论辨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在关键节点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
以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走进历史人物,传承家国情怀”的项目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本单元涉及的历史人物,分组合作探究其思想主张、生平事迹及对后世的影响;继而要求学生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撰写“历史人物的现代启示”微作文,或制作多媒体资料进行展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在联系现实的思考中,体会传统
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4. 活用技术,加深思政体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赋能手段。通过整合多媒体资源、虚拟情境、互动平台等,可突破时空限制,增强思政教育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教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时代背景。不过,技术的应用需遵循“适度、适切”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让技术成为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化体验的工具。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技术带来的信息,确保技术赋能下的思政教育方向正确、效果显著。
例如,在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屈原》(节选)教学中,教师可活用信息技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屈原的生平等相关资料,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其思想核心;课上播放电视剧《屈原》的经典片段,直观呈现屈原被流放的困境与理想的坚定;课后组织学生在班级微信群分享“屈原精神对我的启示”微视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阐述如何面对挫折、坚守理想。通过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学生不仅理解了历史剧的文体特点,更在情境体验中深刻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品格。
5. 优化评价,巩固思政成果
评价体系是初中语文课程思政落地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学需构建“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培养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运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思政素养方面的发展。评价内容需具体可操作,避免空泛化,如制定“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维度的评价指标,明确不同水平的表现特征。同时,评价结果需及时反馈给学生,肯定进步、指出不足,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思政素养。优化评价的最终目的则是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将外在的价值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
比如,针对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教师可在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是否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对生命的尊重,是否能在发言中表现出爱护动物、敬畏生命的意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其次,对于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可以组织互评,评价时不仅关注语言表达,更注重内容中体现的生态意识与人文关怀,如是否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否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通过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感受到思政目标的引导,强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总之,在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征程中,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正在逐渐成为日益重要的实践路径,其核心在于立足学科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语言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深刻理解初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质,避免将课程思政与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需求,用贴近生活的案例、生动活泼的形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得学生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顾倩倩 .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路与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5,(01):21-23.
[2] 陈丹 . 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语文现当代文学选文教学研究[D].洛阳师范学院 ,2024.
[3] 田永杰 . 初中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01):47-49.
[4] 金宁 .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 [D]. 深圳大学 ,2023.
(下接107 页)
借助在线平台,教师与家长紧密沟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进度等。家长的评价反馈能提供家庭视角下的学生表现信息,使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情况。同时,家长参与评价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学习的重视,增强学习动力。家校携手,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三、互动模式创新对教学效果提升的实证分析
(一)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对实施互动模式创新前后的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清晰显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幅提升。创新互动模式带来了丰富多元的互动形式,搭配生动鲜活的教学情境,成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纷纷反馈,充满互动与趣味的数学课堂极具吸引力,让他们更愿意积极投身各类教学活动,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二)学生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互动模式创新后,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进步,这充分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借助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以及实践活动等多样化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浅尝辄止迈向深入透彻。教师借此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困惑,给予精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迅速扫除学习障碍。这种及时有效的互动反馈机制,极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助力学生筑牢数学知识根基。
(三)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互动模式创新高度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涵盖思维、创新、合作等多方面能力。在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们需积极交流、紧密协作来攻克难题,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创新性活动,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创新灵感不断涌现,实践能力也稳步提升。这种全方位的能力培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束语
数学专递课堂中的互动模式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通过技术融合拓展互动渠道、情境创设激发互动兴趣和多元评价促进互动反馈等创新策略,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互动模式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数学专递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互动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服务,推动数学专递课堂的持续发展。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互动模式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互动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伟 .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模式创新与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 [J].基础教育论坛 ,2025,(S1):41-42.
[2] 李小斌 . 德育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J].吉林教育 ,2025,(10):63-65.
[3] 杨荣芳 . 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9):50-53.
[4] 钱颖 . 以“做数学”为核心的互动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J]. 数学小灵通 ( 中旬刊 ),2025,(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