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中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策略
代修坤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465400
一、引言
自主锻炼能力指学生在体育学习与实践中,能够主动规划锻炼目标、选择锻炼内容、调控锻炼过程并评价锻炼效果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为掌握科学运动方法的技术层面,更蕴含着自我激励、时间管理、风险预判等核心素养,是学生实现体育学习从 “被动接受” 向 “主动探索” 转变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体育教学不再局限于技能传授,更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通过课程实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然而,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在自主锻炼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学校受制于场地器材限制,难以满足个性化锻炼需求;传统 “教师主导” 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空间;评价体系偏重体能测试,弱化了对锻炼过程与自我管理能力的考核。这些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探索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路径,以适应新时代体育育人要求。
二、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教学模式多以教师主导为主,课堂上教师过度强调动作规范与集体练习,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空间,难以形成主动锻炼的意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不够紧密,部分教材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锻炼需求,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侧重技能测试结果,忽视了学生在锻炼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削弱了学生自主锻炼的动力。此外,学生缺乏系统的锻炼方法指导,面对丰富的体育资源不知如何合理利用,也制约了自主锻炼能力的提升。
三、实施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教学环节的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科学的引导、合理的设计以及有效的支持,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搭建自主选择平台,激活锻炼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统一授课模式,为学生搭建自主选择的平台。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基础,将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如球类、田径、武术、舞蹈等,每个模块设置不同的难度层级。在学期初,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允许学生在学期中根据学习效果进行适当调整。其次,在课堂练习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安排锻炼内容。例如,在篮球教学单元,教师讲解基本技能后,可让学生自主组队,根据团队的薄弱环节选择投篮、传球或战术配合等内容进行练习,教师则巡回指导,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此外,还可以设置 “自主锻炼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锻炼计划进行练习,教师仅负责安全监督和过程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投入到锻炼中,逐步养成自主规划锻炼内容的习惯。
(二)传授科学锻炼方法,提升自主实践能力
学生具备自主锻炼的意愿后,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有效提升自主锻炼能力。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锻炼计划制定、运动负荷调控、自我监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制定锻炼计划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进行规划。短期计划可围绕课堂学习内容或近期的体育测试目标制定,明确每次锻炼的具体内容、时间和强度;长期计划则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需求,设定学期或学年的锻炼目标,如掌握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提高某项身体素质等。在运动负荷调控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心率、运动时长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学会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锻炼强度,避免运动损伤。
(三)构建互动交流环境,强化自主锻炼氛围
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对学生的自主锻炼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互动交流环境的构建是营造这种氛围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例如,定期举办班级或年级体育比赛,如篮球赛、拔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让学生在比赛中相互协作、相互激励,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在竞争与合作中激发自主锻炼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锻炼任务。小组内部通过讨论确定锻炼方案,分工合作开展练习,锻炼过程中相互指导、相互监督,锻炼结束后共同总结经验。教师则鼓励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分享各自的锻炼成果和方法。
(四)完善过程性评价,激发持续锻炼动力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锻炼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完善过程性评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持续锻炼动力。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自主锻炼过程中的表现,如锻炼计划的合理性、锻炼的坚持性、对锻炼过程的反思与调整能力等。在评价主体上,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定期对学生的锻炼计划、锻炼记录进行检查和指导,给出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学生每周对自己的锻炼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交流彼此在锻炼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相互促进的氛围。在评价反馈上,建立及时、具体的反馈机制。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将评价结果以成长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增强自主锻炼的信心和动力。
(五)整合内外体育资源,拓展自主锻炼空间
丰富的体育资源是学生开展自主锻炼的重要保障,整合校内外体育资源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自主锻炼空间。在校园内,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等资源,合理安排使用时间,确保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方便地使用。例如,开放体育馆、操场等场地,建立体育器材借用制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借用器材进行锻炼。同时,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站等平台,宣传体育锻炼知识、发布体育活动信息,为学生提供自主锻炼的信息支持。在校外,加强与社区、体育场馆、运动俱乐部等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锻炼资源。此外,鼓励学生利用家庭资源开展自主锻炼,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锻炼机会,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提升自主锻炼能力。
四、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顺应素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通过搭建自主选择平台、传授科学方法、构建互动氛围、完善评价机制和整合体育资源等策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当学生真正具备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时,体育将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生活方式,为其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明.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培养研究 [J]. 体育教学研究,2024(2):36-40.
[2] 王海艳. 基于自主发展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24(5):112-115.
[3] 张伟. 高中体育自主锻炼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学校体育,2024(3):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