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林远声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366200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价值引领与思想塑造的重要使命,但传统教学方式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计算等算法,实时捕捉学生的课堂反应与思想困惑,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借助智能辅助系统,思政教学可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动态化、精准化、沉浸式的教育新形态,使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知、易理解、愿接受的价值认同。
一、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交叉支撑之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通过个性化推荐和交互式体验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思政概念可视化、具象化。认知负荷理论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效率,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自动调节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呈现方式,将复杂的政治理论分解为循序渐进的认知模块。技术接受模型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实践指导框架,当教师和学生感知到人工智能工具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时,就更可能主动接纳智能化的教学变革。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机制在 AI 辅助下得到延伸,智能系统可以模拟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价值冲突情境,让学生在虚拟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教育目标为导向的技术再造,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的双重逻辑,既要保持思政课的价值引领本质,又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情境构建和数据分析优势,最终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
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分析
(一)内容更新与人工智能发展适配问题
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形成鲜明对比,导致部分思政案例库未能及时纳入最新的科技伦理、数字治理等前沿议题,教师在讲解数字经济时往往缺乏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概念的适切教学素材。现有教学资源库的智能化标签体系不够完善,难以支持人工智能系统对知识点的深度关联挖掘,在讲授 " 国家安全观 " 时无法自动调取最新的网络安全事件进行案例教学。课程内容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停留在表层,多数课件仅是将传统文字转换为电子文档,未能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概念网络图,使得学生在理解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等复杂概念时缺乏多维度的认知支架。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人工智能融合障碍
灌输式教学惯性制约着智能技术的有效应用,许多课堂仍以教师单向讲解为主,智能设备仅作为电子黑板使用,未能发挥其学情分析和个性化指导功能。小组讨论等传统互动形式与智能辅助工具脱节,在开展 " 民主协商 " 主题教学时,缺乏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学生发言质量的支持系统,使讨论停留在浅表层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智能化改造不足,模拟政协提案等体验活动仍依赖纸质材料,未开发相应的虚拟现实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政治参与过程。
(三)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设计教学活动能力欠缺
多数思政教师对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等基础概念理解有限,在备课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智能工具的适用边界,容易陷入" 技术万能 " 或 " 技术无用 " 的认知误区。教学活动设计存在技术应用碎片化问题,部分教师仅在某些教学环节生硬插入智能元素,如仅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视频推荐算法,未能贯穿整个教学闭环。跨学科协作机制不健全,思政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常态化沟通平台,导致开发的智能教学工具与实际需求脱节,如设计的价值观测评系统过于侧重心理测量而忽视政治素养维度。
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路径
(一)结合人工智能动态更新教学内容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及时吸纳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统编版高中政治教材《哲学与文化》中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这一知识点,可通过引入工具创作过程的分析,生动展示人工智能如何突破传统艺术创作边界,帮助学生理解创新的时代内涵。在讲授《经济与社会》中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内容时,可结合当前智能工厂、算法经济等新兴业态,分析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体系的改造升级,使抽象的经济理论具象化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案例。对于《政治与法治》单元中 " 政府职能转变 " 的教学,可引入智能政务服务平台的实际应用,通过对比传统窗口服务与" 一网通办 " 的效率差异,直观展示技术革新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二)促进传统教学方法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教学方法的革新需要立足思想政治课的本质特征,在保持价值引领功能的前提下实现技术赋能。在统编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针对 "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这一主题,可构建虚实结合的教学场景,一方面保留教师对改革开放历程的系统讲解这一传统优势,另一方面运用 AI 时间轴工具生成可视化发展图谱,使学生在宏观把握基础上实现微观探究。讲授《哲学与文化》中 " 矛盾的特殊性 " 原理时,传统案例分析法可与 AI 语义识别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输入不同社会热点话题,由系统自动生成矛盾分析框架,再通过师生讨论校正算法可能存在的价值偏差,实现技术工具与辩证思维的双向促进。
结束语
深度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既面临技术适配的挑战,又蕴含教育创新的机遇。在确保技术服务于育人的前提下,智能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随着AI 技术的持续迭代,人机协同的思政教学模式将更加成熟,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更强大的教育支撑。
参考文献
[1] 蔡顺英 .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策略[J]. 高考 ,2025,(01):66-68.
[2] 郝丽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 ,2022.
[3] 张梓瑶 .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D]. 广州大学 ,2022.
[4] 郑心怡 .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中思想政治智慧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D]. 南宁师范大学 ,2022.
[5] 薛静.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1,(2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