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措施研究

作者

尚永乐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八小学 730900

引言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鲜明人文特性,蕴含丰富德育资源,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德育为先基本理念。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已成为教育实践急需解决问题。本文立足新课程背景,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现状与实施困境,系统梳理德育内容与渗透原则,探索教学方法创新与有效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一、德育渗透现状分析,实施困境深入探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表现出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认识层面与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部分教师对德育渗透认识存在偏差,将德育简单理解为思想教育或说教灌输,忽视德育润物无声特点与内在规律。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渗透现象,过分关注语文知识与技能训练将德育视为可有可无附加内容,德育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明确具体评价标准与方式,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难以产生实际效果。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德育内容与语文教学脱节问题,教师未能深入挖掘教材蕴含德育资源,导致德育渗透牵强附会甚至生搬硬套,德育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未能形成循序渐进德育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存在导致教师注重考试内容讲解与训练,挤压德育渗透时间与空间,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有限课堂时间内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难以充分开展德育活动。考核评价体系中缺乏对德育渗透有效性评价,使教师缺乏开展德育工作动力与压力,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与网络信息泛滥对传统德育形成挑战,学生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认同与接受。传统德育方式与现代学生思维方式存在差距,单向灌输式德育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与需求,小学生认知水平与道德判断能力有限对抽象道德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影响德育效果。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学校、区域学校间德育资源与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德育渗透整体质量,德育环境建设不够完善缺乏浓厚德育氛围与文化土壤,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二、德育内容系统梳理,渗透原则科学确立

小学语文德育内容应立足学科特性构建循序渐进体系,德育内容可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品德养成包括诚实守信、尊敬长辈等基本道德规范,二是情感培育涵盖家国情怀、审美情趣等情感体验,三是人格塑造聚焦勇气、毅力等品格要素。德育渗透原则需遵循自然渗透、学科融合、主体参与、生活关联四大原则:自然渗透强调德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避免刻意说教,学科融合要求德育与语文教学目标有机统一互相促进,主体参与注重学生亲身经历与情感体验,鼓励自主建构道德认知,生活关联突出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增强德育亲近感与实效性。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德育渗透为例,本课蕴含丰富亲情教育与坚持不懈精神培养素材,教师能够从三方面展开德育渗透,创设亲情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共处温馨时刻建立情感联结。通过朗读“我们的妈妈在哪里”等句子,感受小蝌蚪寻母急切心情激发对亲情珍视,聚焦小蝌蚪历经艰难仍不放弃寻找妈妈精神,通过提问“小蝌蚪遇到哪些困难?它们为什么不放弃?”引导学生体会坚持不懈品质价值。让学生分组表演小蝌蚪遇到鲤鱼、乌龟等动物场景亲身体验小蝌蚪执着精神,最后通过开展变形记活动让学生讲述自身成长变化,联系蝌蚪变青蛙过程感悟生命奇妙与成长规律。课后可布置我与爸爸妈妈美好时光主题绘画或短文,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感恩之情将课堂德育延伸至家庭生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习得亲情珍视与坚毅品格,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统一。

三、教学方法创新优化,实施策略多元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需创新方法与策略,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多维互动体系,情境体验式教学作为核心方法,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情感共鸣与道德思考。角色代入法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文中人物心理情感培养同理心与人文关怀,比较阅读法通过选取主题相近文本进行对比,加深学生道德认知与价值判断。对话探究法鼓励师生、生生间围绕道德问题展开平等对话,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价值判断力,影像转换法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视听材料,通过多感官体验强化道德情感。实施策略方面课堂活动需打造体验 - 反思 - 内化三环节结构确保德育渗透系统性,跨学科整合引入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拓宽德育表达渠道,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营造,创设浓厚德育氛围形成隐性课程影响,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效果。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可通过冷暖对比策略开展德育渗透,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能够在寒冷冬日授课,让学生体验教室温暖与户外寒冷对比,并引导学生思考温暖从何而来建立情境体验基础。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冬日街头背景音乐结合文本第一段描写,营造寒冷氛围使学生感同身受,精读环节采用暖点标注法,让学生标注文中小女孩感受到温暖瞬间。通过分组讨论这些意象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温暖与精神温暖,区别拓展环节设计温暖传递站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帮助社区需要关爱人群活动方案,将课文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课后延伸通过温暖日记记录自己传递或接收温暖经历,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冷暖对比体验,引导学生从同情小女孩不幸遭遇出发,思考社会关爱与人文关怀重要性,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情意行一体化德育目标, 体现德育渗透科学性与实效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德育渗透现状与实施困境,系统梳理德育内容与渗透原则,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与实施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效性。应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红云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C]//新时期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 .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 , 2023.

[2] 朱肖肖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措施研究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3(10):97-99.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6.032.

[3] 卢英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创新融合 [J].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40):25-27.